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競爭力整體退步 高等教育排名反而上升?

2007年11月05日 16:11:00  來源:
字號:    

  世界經濟論壇(WEF)日前公佈二OO七年全球競爭力排名,臺灣雖在整體上較前退步,但在高等教育和訓練排名卻提升到全球第四名。經常在“內閣”排名墊底的“教育部長”杜正勝,立即向外宣稱,這表示“教改有成效”,而且“在全世界的評比及重要企業眼中,臺灣教育是值得肯定的”。臺灣《中央日報》網路版今天的社評質疑,事實真是如此嗎?

  就事論事,這次WEF的競爭力評比中,臺灣首次被韓國超越,再加若干重要指標退步,高等教育還能進步,確實難能可貴,也值得大家高興。不過,人貴自知,臺灣沒有一所大學能列名全世界前一百名大學,怎麼可能比起歐美先進國家反而還好?再説島內大學的校長、教授甚至學生,有誰相信我們的高等教育排名全球第四?

  社評指出,事實上,只要關心教育的人都了解,臺灣的高等教育正面臨四大問題:

  第一,學生素質太差:由於廣設大學,為了怕招收不到學生,許多學校降格以求,不只平均每科2.8分就可以進入大學,功課再爛也不怕畢不了業,以致兩三成的大學生英語程度甚至還不及初中生。

  第二,教育經費不足:由於民進黨不把教育列為施政優先,高等教育經費不增反減,再加大學快速增加,教育經費稀釋,各校所能分配經費就更加減少;私立大學單位學生成本已經退步到十幾年前的水準。

  第三,教學品質下降:許多私立大學專任師資不足,主要靠兼任師資撐場面,再加教師評鑒、考核,重研究而輕教學,大學教師對發表學術論文的重視,往往超過講課;而經費的欠缺,也使許多學校必要的教學設施不足,設備老舊,無法符合學生需求。

  第四,教學未能配合社會需要:大學生非但求職困難、失業率高,而且在職場上評價不高;一項民調甚至顯示,91%的受訪企業認為現在的大學畢業生素質每況愈下,不堪使用;許多職場新鮮人也坦承,不只學非所用,而且學校學到的知識不足以應付工作需要。

  凡此種種,大家都耳熟能詳,但臺灣的高等教育評比為什麼會那麼高?説穿了,除了數學與科學教育品質,因為臺灣學生經常在國際比賽獲獎,給予外國企業深刻印象之外,最重要的是臺灣高等教育就學率提高使然。根據統計,臺灣大專學生佔十八至二十歲人口比例,在一九九O年僅有34.13%,在全球排名十名之外,去年已超過45%,隨著今年大學96%以上的錄取率,可以想見,當錄取率達到百分之百時,就學率必然還會更高,排名當然可能更加進步,看起來或許不錯,但量的擴充如果意味質的下降,那麼就算排名再高,又有什麼實質意義呢?

  社評表示,我們必須指出,自九O年代末期以來,各地政府幾乎都把打造本土大學的國際競爭力,做為施政的重要工作。但臺灣在民進黨的執政之下,大學雖急速增加,教育經費卻沒有相對成長,眼見日本花六千多億,投入大學教育;韓國每年也投入二千多億,將舉國之力投入首爾大學;而臺灣三年前雖提出五年五百億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但執行至今始終看不到具體效果,想來怎不令人憂心,想來令人怎能不憂心?也正因為如此,對於世界排名第四,杜正勝又怎麼好意思洋洋得意?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