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新移民貢獻多 臺灣社會應給予更多包容

2007年10月23日 13:28:00  來源: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今天刊載社論指出,當“內政部”統計資料證實臺灣少子化危機日漸嚴重之際,本報係《中國時報》臺灣專題系列之七——新移民的衝擊卻指出,不僅當局缺乏移民政策,民間對新移民及其與臺灣配偶所生的新臺灣人認識、照顧也不夠,更嚴重地,臺灣社會中堅分子的中産階級及高收入者,不但對新移民、新臺灣人了解、認識不夠,甚至很高的比例認定新臺灣人對臺灣人口素質存有負面影響,顯示整個臺灣社會對新移民的誤解頗深,亟待澄清與教育,否則不但可能重創臺灣社會、國際形象,甚至可能衝擊、斷送臺灣未來。 

  眾所週知,因為主客觀因素,臺灣社會女性同胞不婚、不生現象日益普遍,影響所及,整個社會出現明顯老化及少子化現象,新生兒報到率日低,尤其受到朝野矚目。依據“內政部”新生兒統計報告,今年一至九月臺灣出生嬰兒登記有一四六、五一七人,折合年出生率約千分之八點六,較去年降低千分之零點四,再創歷史新低。而為了化解臺灣生育率全球之末危機,當局近幾年來積極研擬鼓勵家庭多生子女,最近“內政部”“人口政策白皮書”草案中即研議多項獎勵生育措施,包括育兒津貼、稅收減免,以及對育有三名以上子女家庭額外提供補貼支付購屋貸款利息,以分擔家長育兒經濟負擔,緩和、化解臺灣社會老化、少子化威脅。 

  然而,當局的獎勵能否奏效,無人可以預卜,即使可以幫上忙,但遠水畢竟救不了近火,青黃不接時期,外來人口,主要指因為嫁娶關係而進入臺灣的外籍配偶及其婚生子女,自然填補了這項真空,並很有可能成為日後臺灣勞動力供應者的主流。根據“內政部”戶政司和“移民署”統計,來臺的大陸和東南亞婚姻移民已近四十萬人,近十年生育子女數達二十萬人,總和早已超越原住民的四十八萬人,成為福佬、外省、客家族群之外的第四大族群,此最大新興族群,不但政治上可能扮演“關鍵少數”,經濟上更是勞動力的主要供應者,並關係著社會的安定與否。 

  社論指出,相對新移民與新臺灣人的貢獻,我們卻看到臺灣社會沒有以等量齊觀的代價、尊重、敬意對待、回饋他們,甚至沒有正視其存在的缺失。臺灣社會對待新移民及新臺灣人的集體失禮,最主要事證就是沒有給予應有的社會地位。對新移民事務及背景知之甚深的南洋臺灣姊妹會秘書長吳紹文更具體説,島內民眾迎娶外籍配偶多具有“工具性”,也就是嫁娶的最主要動機在於照顧家中身心障礙者、臥床老人,以及傳宗接代、補充家庭勞動力不足等。因此,就新移民及其子女的社會地位而言,誠如專題中所形容是臺灣社會“看不見的隱形人”,一點都不為過。 

  另一方面,社會地位低落之外,朝野對這些可能是未來社會成員的新移民及新臺灣人的教育及照顧,顯然也不充分。也許受到預算限制,行政部門對新移民的語言、風俗習慣教育始終不足,相對歐美給予外籍人士“成人學校”的積極、妥善照拂,當局對待新移民往往是將教養責任全部丟給婚嫁家庭,難怪家庭暴力、畸形事件不斷發生。至於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待遇,雖因迭受輿論指責而稍有改善,但比起本地生,這些新臺灣之子的求學待遇,其實從起跑點就是處於明顯不公的地位。學齡兒童憑空消失,譬如1998至2000年即高達8968人,即是當局對新移民、新臺灣人照顧不週的鐵證。 

  社論最後呼籲,因為大多數新移民、新臺灣之子屬於弱勢族群,難免增加社會福利負擔,但他們對臺灣社會,包括家庭組成、勞動力提供,乃至填補人口真空狀態,都有其價值及貢獻,“朝野”不但不能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滅,更應擬訂妥適的移民及教養政策,化解族群及文化歧異,提供充分的教育、工作、進修機會,讓他們順利融入臺灣社會,如此臺灣才能生生不息,才能永續經營。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