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媒批臺灣産業政策過時 如何拼經濟?

2017年02月17日 09:2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17日發表社論説,臺當局“經濟部長”李世光日前出席民進黨中常會,專案報告“智慧精密機械園區”的發展狀況。蔡英文以民進黨主席身分出席聽取報告,表示智慧機械産業重要,除人才、土地之外,臺當局“經濟部”應協助企業透過並購或授權方式快速取得技術,讓機械産業迅速智慧化。蔡英文以行動重視臺灣機械産業的態度值得稱許。

  然而,媒體報導中也提到了德國頂尖的機器人公司最近被中國大陸並購。這表示屬於蔡當局“5+2産業政策”重中之重的機械産業,面臨著嚴重的問題:為何多年來控制與感應技術無法獲得突破?臺當局如何協助産業獲得技術?企業為何缺乏並購資訊或意願?這些問題若無法找到答案並有效解決,製造産業的前景其實是令人擔憂的。

  文章説,在蔡英文和臺灣經建部門動作頻頻要“拼經濟”的狀況下,我們其實還有更大的憂心。就在一個月前,臺灣“中央研究院”最年輕的財經院士、擔任美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的謝長泰,在臺灣的一項經濟論壇發表演説時,宣稱“臺灣經濟正面臨嚴重危機,處於緩慢垂死狀態;經濟緩步成長,但勞工薪資停滯不前。”這是其他地方沒有的現象。他接著提出診斷:臺當局的政策思維是製造業加上研發導向,但服務業才是臺灣島內經濟發展的重心……其他有的地方服務業是其經濟大幅成長的關鍵,例如香港和新加坡的金融業,但是臺灣的數據顯示,服務部門基本上不具足夠的競爭力。

  謝長泰院士對於臺灣經濟的診斷值得高度重視,但是,他的演講除了在媒體被短暫報導外,臺當局或學界迄今就像沒有發生過一般,沒有任何的回應和對策。臺當局拼經濟的産業政策還是“5+2”,並未思考要不要變成“5+3”或“7+1”,讓服務業成為經濟發展的另一大動能。如果連譽滿全球的院士、全球頂尖大學講座教授多年研究後的發言,都淪為“狗吠火車”的話,這才是真正令人感到惶恐與不安的。

  社論還指出,亞太經合會議(APEC),在去年發表的“區域狀態報告”(State of the Region)中,明確點出,專家們認定目前亞太經濟成長的三大引擎為:服務業、數位貿易及婦女勞動參與。換言之,能夠掌握服務業發展、善用電子商務相關行銷模式,以及促進婦女勞動參與率的經濟體,就能夠獲得突出的經濟表現。這其中,幾乎沒有專家看好製造業的發展能夠成為成長引擎的。當然,這不表示製造業不重要,而是説製造業的高速發展期已經過去;加上中國大陸、印度等經濟體加入競爭,其他區域經濟已很難靠製造業來獲得成長佳績。APEC的報告政策意涵相當清楚,就是若想獲得令人滿意的經濟成長,必須靠服務業而非製造業;若再加上一些配套讓婦女釋出更多勞動力,銷售模式靠電子商務加持的話,自然可以獲得更出色的成果。

  這份報告,完全呼應了謝長泰的説法,若要獲得滿意成長,服務業才是臺灣今天更該重視的産業。當前各界對服務業的漠視,謝長泰認為基於過去成功經驗,臺灣目前仍停留在“技術驅動進步”的心態,認為只要多投資生技、科技産業研發,就能産生新産業;但其實“科技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80年代的事,不是臺灣現在需要的經濟模式了”。

  暮鼓晨鐘若仍改變不了上位者的思維,繼續以80年代的産業政策拼經濟的話,結果如何,已不問可知矣。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