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ECFA溝通中斷 兩岸經貿勢必倒退

2017年02月17日 08:4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當局“行政院”證實,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小組人力回歸臺當局“經濟部雙邊貿易一組”,儘管臺當局“經濟部”稱沒有裁撤ECFA專案辦公室的問題,臺灣方面陸委會也稱兩岸溝通還在進行,但這些説詞都掩飾不了兩岸協商機制已然停擺的事實。

  臺灣《中華日報》17日社論指出:2011年,蔡英文首度參選臺當局領導人時,曾表示如果民進黨執政將概括承受ECFA;如今,蔡英文就任不到一年,臺灣方就限縮兩岸ECFA溝通機制。蔡當局從政策面造成兩岸經貿倒退,也將間接影響“新南向政策”。

  兩岸簽署ECFA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2010年1月1日東盟十國(ASEAN)加中國大陸的“東盟十加一”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東盟與大陸之間的貿易將立即或漸進降為零關稅,加上自貿區所能産生的貿易移轉、加乘等效應,此一自貿區勢必大大不利於臺灣經濟,尤其不利於臺灣打入東盟市場。

  此外,當時東盟還積極推動十加三(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十加六(東協十加三,再加上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臺灣若無法突圍,則臺灣的貿易處境勢必一落千丈,再難以和大陸、日本、韓國等經濟體競爭,更遑論為現在蔡當局所倡言之“新南向政策”奠定基礎。

  為降低東盟十加一、十加三、十加六對臺商的衝擊,馬英九執政時遂積極推動兩岸經貿談判。所幸,當時兩岸協商機制順暢,自2009年2月22日“經濟部”推動ECFA,到2010年6月29日兩岸簽署ECFA協議,費時不到一年半,而2011年ECFA早期收穫計劃貨品貿易即已開始降稅。

  根據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評估,兩岸實施ECFA對臺灣可發揮五大效益:取得領先競爭對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優勢、成為外商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優先合作夥伴及門戶、有助於産業供應鏈根留臺灣、有助於中國大陸臺商增加對臺採購及産業競爭力、加速臺灣發展成為産業運籌中心。由於ECFA能為臺灣帶來許多直接與間接的效益,是以2011年8月22日蔡英文公佈首度參選臺當局領導人時的兩岸政策白皮書,才會強調概括承受ECFA。

  令人遺憾的是,蔡英文首度競選失利,綠營對ECFA的態度遂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綠營所支援的“三一八學運”更以反ECFA為訴求,致使ECFA架構下的兩岸貨品貿易協議協商中斷、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遭到擱置。

  臺當局“經濟部”雖稱ECFA小組僅屬任務編組性質,但其負責統籌服貿諮商、貨貿諮商、産業合作交流等策略規畫,在兩岸經貿中扮演重要之角色,此一小組消失之後,ECFA後續推動工作也將因而顛仆難行。儘管陸委會稱兩岸溝通還在進行,但連海協會、海基會的溝通協商機制都已停擺,陸委會的説詞根本就是擺明的“睜眼説瞎話”。

  ECFA小組的消失,不但將使兩岸經貿溝通機制陷入窒礙、預言兩岸經貿大倒退,更恐是臺灣自陷邊緣化的象徵!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