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新南向”能拯救臺灣經濟?

2016年08月15日 10:3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今日發表評論分析臺當局的“新南向政策”指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假議題。新南向的市場固然很廣闊,但臺灣就一定能夠熟悉市場、打進市場並贏得市場嗎?恐怕太過樂觀。東南亞及南亞的國家會有大陸這麼高的經濟增長率,會有足夠的發展機遇提供給臺灣企業?如果所謂“新南向”是降低對大陸依存度來分散風險,那到底多少依存度對臺灣而言算是安全,民進黨可否給出明確答案?

  評論摘編如下:

  520上任之後的民進黨當局可謂焦頭爛額,選前向民眾許諾的一堆支票在執政後都得逐一兌現,但每一項都面臨嚴峻挑戰。特別是民眾最在意的經濟問題,在選舉中是綠營主攻國民黨的議題,但執政後就要看蔡當局如何來改善經濟情況。蔡當局在選前開出的藥方之一就是“新南向政策”,在當選後更是不遺餘力地推動,試圖通過“新南向”來拯救臺灣經濟。

  為此,蔡當局在執政之後就設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全力落實並推動新南向的政策理念。民進黨“立委”訪問團近日專程到訪印尼,作為蔡英文當局的外貿尖兵用力推動新南向政策。民進黨還舉行“2016東南亞文化及語言計劃”,專門開設越南語、印尼語、泰國語等學習課程,讓黨工免費學東南亞語,甚至不排除讓黨主席蔡英文也來旁聽課程。民進黨如此重視的“新南向政策”到底新在何處?“新南向”真的可以拯救臺灣經濟嗎?

  其實早在李登輝、陳水扁時代就推行過南向政策。1994年3月,李登輝時期的“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合作綱領”,標誌著南向政策的正式開始。南向政策主要包括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汶萊等七個東南亞國家,在先期確實取得不錯的效果。然而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東南亞國家經濟遭受重創、政治局勢動蕩,讓許多臺商的投資血本無歸。因此很多臺商逐步轉回大陸市場,而後大陸更是成為臺商的主要投資地和出口地。

  根據經濟數據來看,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比重從1990年的14%,在陳水扁時代已經升至38%,2011年更逼近至41%。臺灣赴大陸投資比重在1991為15.6%,陳水扁時期已升到66%,2012年則到達73%。這樣的結果明確表明,李扁時代推動的南向政策不僅沒有成功使企業南進,在經濟規律作用下臺商的投資與出口反而會更加偏向大陸。因此南向政策也就不了了之,逐漸走入歷史。

  面對當年李扁時期不成功的南向政策,蔡英文當然會去做區隔,因此冠以“新南向政策”之名。新在何處?首先,範圍較之前更廣。新南向不僅限定在東南亞國家,還擴展至更南的澳新以及西南方的南亞六國,人口眾多市場龐大,綠營甚至認為這一塊的市場不輸給中國大陸。第二,中國大陸經過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後勢頭已經減緩,進入經濟新常態,因此在新的趨勢下臺灣應該另尋市場。第三,近年來大陸勞動力的工資待遇上調,已使臺商經營成本增加,“世界工廠”以逐漸轉向東南亞,臺灣應該緊跟趨勢轉向投資到東南亞。

  然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些都是假議題。第一點而言,新南向的市場固然很廣闊,但臺灣就一定能夠熟悉市場、打進市場並贏得市場嗎?恐怕太過樂觀。就以“新南向”中新增的南亞各國來講,政府缺乏效率、經濟風險較大、基礎設施落後、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問題普遍存在,而且與臺灣文化相異、語言不通,現實臺灣也沒有足夠的人才能夠幫助企業進軍南亞。在客觀條件都不具備的情況下,臺當局一句口號就讓企業進軍,難道企業家會讓自己的血汗付諸東流嗎?

  第二,近兩年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形勢下,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勢頭已經放緩,從過去高速增長到進入年增長6%—7%的新常態,這是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正常現象。對比全球,大陸的經濟增長率依然遠遠超過其他各國,經濟增長的引擎與動力依然還在,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還在。東南亞及南亞的國家會有這麼高的經濟增長率,會有足夠的發展機遇提供給臺灣企業?

  第三,近年來大陸勞動力的工資待遇上調,確實使臺商在大陸的經營成本增加,也因此在2010年之後出現部份臺商轉向東南亞投資設廠。因為臺商過去較為集中在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經過幾十年高速發展,沿海地區經濟總量早已成倍增長,部份省份如廣東、江蘇的GDP總量甚至已經超過臺灣,産業發展必定會轉型升級,勞動力的薪資上漲屬正常現象。但大陸幅員遼闊,中西部仍是廉價勞動力充沛的地區,臺商自會思考是否進一步西進紮根大陸。而且薪資上漲相對應會帶來購買力提升,對於臺商也是利好。

  這樣分析,其實推進新南向的政治目的大於經濟意義。因為蔡當局對於大陸始終心存疑慮,對於馬英九主政時期與大陸的經濟交流動輒扣上“傾中賣臺”的紅帽子,在其執政後當然要凸顯與前朝的差別,因此藉以“新南向”增進與東南亞及印度等國的關係,降低對大陸的依存度來分散風險。但這一點是蔡當局就可以做主的嗎?在日前舉行的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中,就有臺灣學者明確指出企業的市場敏感度一定超過政府,如果大陸市場存在很大風險,不用等臺當局分散風險企業自然會離開,但現實的情況卻是企業仍然願意在大陸發展深耕,説明大陸市場並不是蔡當局所講的那樣充滿風險。此時力推新南向,恐怕大多數企業都不願意放棄已有基礎而去另外開疆辟土。

  再深入分析,如果所謂“新南向”是降低對大陸依存度來分散風險,那到底多少依存度對臺灣而言算是安全,民進黨可否給出明確答案?如果與大陸經貿合作對於臺灣真是危險,那就直接將兩岸經貿往來全部斷掉,對臺灣不就是最安全的嗎?民進黨當局又不敢這樣做。既然如此,何必在30%—40%依存度間糾結而不去積極支援臺商進一步紮根大陸市場?兩岸人民是同文同種的骨肉同胞,語言相通、習慣相同,臺商到大陸投資本身就佔有優勢,大陸對臺商也一直持歡迎態度,並出臺眾多優惠政策給予大力支援。經過八年兩岸雙方的共同努力,兩岸已進入全方位交流時期,經貿往來更應積極推動、密切發展。此時蔡當局還在力推“新南向”,讓臺商離開熟悉的大陸市場到異國他鄉重新打拼,這樣的經濟思維不僅讓人看不懂,多數臺商恐怕也難以認同。

  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臺灣經濟更是陷入極大困境,“行政院長”林全也承認臺灣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可能連保1%都有困難。對此,蔡當局應該思考如何提高臺灣産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産業的優勢整合與轉型升級;對於臺灣以外向型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也更應理性尊重市場經濟運作規律。正如島內學者所建言,“新南向”不應刻意聚焦在“排中”與“南進”,要認識到全球都是市場,企業自有一套風險效益評估方式,在評估所有因素後自然會用腳來投票。當局不應從政治目的出發去制定和推動經濟政策,這樣不僅可能讓臺商多年的打拼努力付諸東流,更可能讓臺灣經濟雪上加霜,付出慘痛的經濟代價。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