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讓廠商“安心” 才能找回臺灣經濟推手

2016年06月24日 08:4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24日社論説,臺灣歷經三次政黨輪替,經濟愈拼愈沉淪,臺新當局執政滿月,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建構新經濟模式,找回企業家精神,是當前重振經濟的首要工作。

  誠然,從總體經濟表現看來,出口、消費與投資三大成長引擎皆有結構性沈痾難解,臺灣確實站在懸崖上。諸如出口方面有科技業遭受全球經濟衝擊;在消費方面則有長年實質薪資停滯成長、社會M型化現象嚴重,使邊際消費傾向偏低、教育體系産學失衡,勞動生産力減弱、房價所得比節節攀高,排擠消費能量等;至於隸屬經濟結構上層的投資,也面臨吸引與留住人才能力偏低與廠商投資意願不足相互牽制、資本市場活力漸失,不利新創企業開展、長期委外生産,加重臺灣産業空洞化、研發品質欠缺,難以帶動大量投資等。

  平心而論,與上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退出聯合國及與美國斷交等艱困的國際環境,加上物價問題嚴重,基礎建設不足導致生産力不振等問題相比,目前臺灣的整體處境並未較往昔差。但當時臺灣仍能創造舉世稱羨的經濟奇跡,為何如今卻只有束手待斃的消極姿態?想來與臺灣人拎著一隻皮箱,勇敢開拓內外市場、盡力滿足客戶需求,化不可能為可能的企業家精神逐漸消失,大有關係。

  2016年2月全球創業觀察組織發佈的《全球創業觀察》報告指出,2010~2015年臺灣早期階段創業活動比為7.3%,即每百位18~64歲人口中,僅有7.3個人從事及投入早期創業,其中屬於提供新産品與服務的佔比只有16.7%,為60個受調查者中的第49名,遠低於韓國與中國大陸的18及31名,顯示臺灣創業活動既不活絡,且創業者多依循前人路徑而非自行承擔風險開闢一條沒人走過的路,亦即臺灣創業活動的創新含量不足。

  在這樣一個企業家精神缺乏的時代,無論臺當局提供再多的産業誘因,也少有人當先鋒。久而久之,臺當局財經政策總是失敗,人們對臺當局長期喪失信心,政局不穩就形成常態。意欲創業者眼見政經情勢愈趨混亂,自然裹足不前,形成惡性迴圈,經濟活動就失去了活力。

  那麼,該如何讓臺灣人重拾企業家精神?要訣只有一項,就是臺當局需讓廠商對經營前景“安心”。首先,須打破經濟政策與政治考量牽扯不清的陋習。過去20年臺灣民主政治的濫觴,就是執政者常利用經濟政策做為鞏固政治目的工具,更常為了掩飾其政治目的,提出看似正確的政策方向,但執行細則卻總是飽含增強執政者權力的考量,經濟政策的成效自然大打折扣。每回大選過後,新執政者總宣稱將拼經濟擺在首位,高舉創新與轉型的大方向也不曾改變,但政治考量卻導致政策執行方法搖擺不定且品質低落。唯有打破這樣弊病,才可能讓經濟政策具有方向及可預測性。

  再者,臺當局更應藉由營造有活力的資本市場、降低貧富不均、推動公平合理且有效的稅制改革等政策,增強創業者創業或創新失敗時的復原力,並促使法規面優化、透明化與簡化。這些政策方向雖是老生長談,卻是釋放臺灣創業與創新能量的必經之路。

  不可諱言,當前臺灣經濟遭遇的多重結構性問題,無論放在哪一個經濟體,都是危及永續發展的重病。但回首那個充滿企業家精神的年代即可知,只要執政當局規劃經濟政策時,能做到前述二大“安心”要件,臺當局與企業就可發揮互補功能。有臺當局規劃新的産業發展計劃,並據此目標調整基礎建設、科研方向及稅制在前,而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廠商願意承擔風險,開展新的業務在後,臺灣經濟還是可以翻轉、可以期待。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