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灣“電商元年”何時到來?

2016年05月05日 08:2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五步之內必有便利店,便利店除了出售商品,還提供繳納水電費等各種生活費用、取火車票、網購取貨付款等多種服務。不承想,因為太過便利,反而拖慢了臺灣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本報記者 吳儲岐攝

  近日,臺灣玉山銀行推出一項新服務:臺灣消費者在淘寶網購買商品,只要單筆金額在2萬元新台幣以內,只需付1%的手續費,就可以在全臺8000家便利店繳費。消息一齣,臺灣電商界譁然,認為此舉將嚴重擠壓臺灣電商的生存空間。大陸民眾則看得一頭霧水:網購不是動動手指就能支付嗎?為何還要到便利店付款?還引起很大爭議?不用驚奇,兩岸電子商務“差很大”。

  臺灣電商落後大陸電商十年?

  2016年初,一個名為《上帝大概是把臺灣給遺忘了吧?》的帖子火遍兩岸。發帖人是位在大陸工作的臺灣人。他感嘆:“回到臺灣,真的有回到原始社會的感覺,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身體的移動去完成……如果把同為公司老闆的臺灣人和大陸人關進房子裏,一個月不允許出來。大陸人的工作、生活、生意沒受任何影響,一切運轉得有條不紊,而臺灣人,早已餓死在房子裏了。”

  “原始社會”之説固然有點誇張,但在臺灣網購的確不如大陸方便。很多陸生就説,臺灣的C2C(消費者對消費者)網路購物平臺雅虎拍賣和露天拍賣,無論商品的豐富性、價格,還是購物便利性,都處在大陸的“前淘寶”時代。購物網站雖然也有搜索功能,但是無法如淘寶一般按條件篩選、排序。有任何問題,只能去留言板留言,什麼時候回復看賣家心情。一位陸生想買一本二手書,給賣家留言,3天后才收到回復。

  C2C是這樣,B2C(經濟組織對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也不理想。雖然臺灣品牌眾多,但開展電子商務者多為中小型品牌,臺灣傳統百貨公司擔心對實體店衝擊大太,基本不觸碰電子商務。本土中小企業自主電商普遍存在貨源更新慢、風格單一、支付方式選擇少等問題。在很多網站購物,只能選擇信用卡或貨到付款兩種支付方式。

  臺灣民眾對兩岸網路購物平臺的差距也不諱言。在臺灣公眾論壇上,諸如此類的評價比比皆是:“大陸電商網站有很多寶貝臺灣買不到”,“人家可以線上即時溝通,買多還可以殺價”……

  不過,對於臺灣還處在“身體移動”階段的“吐槽”,臺灣民眾看法不同。臺北街頭,五步之內必有便利店,便利店除了出售商品,還提供繳納水電費等各種生活費用、取火車票、網購取貨付款等多種服務。公司白領劉子晴説,“下樓就有便利店,為什麼還要在網上支付呢,信用卡支付還容易上當受騙。如果貨不滿意,還可以直接拿到便利店,讓他們幫忙退換。”這就是玉山銀行推出淘寶購物便利店取貨後,臺灣電商如臨大敵的原因。“便利店很方便”,一定程度上拖慢了臺灣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

  有臺灣經濟學者認為,兩岸情況不同,電子商務模式也無法照搬照套。就拿線上客服來説,臺灣電商基本都不設置線上客服即時回應,一方面是沒有什麼討價還價的空間,另一方面是臺灣網購有消費者保護法,消費者維權相對較有保障,減少了買賣雙方在誠信方面的互相探索。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