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灣經濟寒冬何時才能結束?

2016年01月25日 08:3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島內遭遇寒流,經濟卻比天氣還要冷。評論指出,這幾年臺灣經濟表現不佳,今年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國際經濟氣候,民進黨上臺後,兩岸關係何去何從也是影響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評論摘編如下:

  臺灣這幾天遭遇近半個世紀以來的最強寒流吹襲:多個縣市的山區降雪,十多人因低溫天氣而猝死或病逝,大批農作物受損。不過,據氣象局預報,嚴寒天氣約持續數天,本週中期氣溫將逐步上升。相較之下,臺灣的經濟寒冬何時才能結束,無人知曉。上周島內“經濟部”數據顯示,去年臺灣全年外銷訂單總額4518.1億美元,年減4.4%,是最近6年來首度負增長,預料臺灣工業和製造業今年將繼續出現負增長。此外,去年臺灣批發業營業收入減少3.9%,為3年來首次負增長;零售業營業額雖增長0.3%,但增幅為7年來最低。“中研院”預測去年及今年臺灣經濟增長率分別只有0.75%和1.74%。島內知名經濟學者對臺灣未來經濟前景更是悲觀,認為接下來幾年都是負增長。

  這幾年臺灣經濟表現不佳,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國際經濟景氣低迷,接連爆發金融海嘯、美債危機、歐債危機,以出口為導向的臺灣也難獨善其身;另一方面,臺灣自身經濟競爭力不足、産業失衡也是重要原因。島內産業過度集中在電子、資訊領域,雖然國民黨當局這幾年不斷宣示要改善産業結構,但相關舉措未見明顯效應。而與此同時,與臺灣出口産品高度重疊的韓國不斷提升競爭力和開拓海外市場,也搶去臺灣廠商不少訂單。所以,臺灣雖然擁有兩岸經貿交流、互通的優勢,但在産業結構不平衡、週邊貿易條件轉壞之下,使這一優勢無法充分發揮。國民黨當局也因無法交出亮麗的經濟成績單而備受批評,甚至在本週中旬舉行的大選中丟了執政權,也失去了“立法院”第一大黨的位置。

  今年臺灣經濟仍面臨嚴峻的國際經濟氣候,包括新興經濟體增長普遍減緩、中國大陸經濟正處在平衡調整中、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以及美國逐步退出異常寬鬆的貨幣環境等。近期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機構相繼調低了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為3.4%和3.6%,相較其去年10月的預測分別下調0.2個百分點。出口是臺灣經濟的重要支柱,美歐等國經濟復甦緩慢,勢必影響臺灣出口訂單。

  此外,民進黨上臺後,兩岸關係何去何從,也是影響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七年多來,兩岸關係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呈現出過去60多年最好的勢頭,尤其陸客赴臺遊為島內經濟注入了活水,臺灣也得以與新加坡、紐西蘭等簽署了自由貿易協議。但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當選人、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迄今仍回避“九二共識”,為兩岸關係發展平添變數。目前據説赴臺陸客人數有下降的趨勢、兩岸貨貿商談也擱置。至於臺灣加入TPP的議題,兩岸之間若沒有了互信,臺灣恐怕難以融入區域經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