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媒:臺灣産業未來的突圍關鍵

2015年06月17日 10:5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17日社論指出:近年來臺灣高科技産業的發展似乎陷入困局,品牌之路走得顛簸坎坷,代工領域也在互相廝殺中毛利不斷被壓縮,加上所面對的産品市場逐漸成熟,未來發展不容樂觀。更令人憂心的是,中國大陸政府傾全國之力透過相關政策及資金的挹注推動品牌國際化、扶持零組件産業及擴大內需以支援其本土廠商的發展,對原本在全球高科技産業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的臺灣業者,帶來莫大的威脅及挑戰。

  臺灣産業在思考未來發展時,除了持續擴大研發及設備支出,以研發能量與製程技術領先創造不同世代的競爭優勢之外,更應思考如何運用新科技、新工具、新應用、新服務來驅動並建構高附加價值的産業價值鏈,才有機會在未來的紅海征戰中突圍。

  根據研究,未來10年最具破壞性的創新技術應用包括大數據、智慧化、移動應用、雲端運算,以及物聯網等領域,簡稱大智移雲。以大智移雲為基礎的創新,不僅將重新定義産品及服務的功能、重組産業上中下游之關係,更重要的是其將促成産業典範的轉移,以及生態價值網路體系的重構。

  據統計,2020年其所帶來的商機將可達現今網路産值的30倍,經濟附加總值達1.9兆美元,全球將有超過500億台連網裝置或組件,包含各類行動與平板裝置,以及各種電器、燈光,甚至機器人等。

  大智移雲潛在商機雖然龐大,但其市場結構與特質與過去臺灣廠商所習慣面對的單一産品市場迥然不同。首先是,市場區隔破碎化嚴重。國際大廠自組聯盟,各擁標準,供應商之解決方案互不相容,廠商想進入必須對多元區隔有更多的了解與掌握,才能找到適合的市場切入點。其次,各類創新應用強調軟硬體整合能力,但由於各垂直領域的專業度高,難以跨領域應用,如智慧交通解決方案無法複製到智慧製造,因此規模經濟較難以發揮。

  最後,相關技術仍持續不斷的在進展,如高整合、低成本、低耗能的先進感測技術與相關智慧分析的軟硬體仍在發展中,距産業商用化尚有距離,難以大規模的擴散應用。

  因此,未來臺灣廠商應思考著重于垂直市場,以應用情境出發,結合擅長的硬體設備,如移動終端、物聯網設備,整合雲端與大數據應用,以創造新的産品與服務模式。舉例而言,未來零售業將朝O2O線上線下整合發展,並強化顧客店內體驗經驗,廠商可針對零售業需求,發展結合顧客分析服務、店內物聯網感測設備、智慧移動App等産品與服務,提供零售業完整的軟體加硬體、流程加資訊分析的解決方案。

  又如,製造業廠商可以透過運用資通訊硬體、軟體與系統整合技術來實現智慧工廠的目標,使製造工廠生産行為具有物聯網、大數據資料分析、人工智慧、虛實整合且具人機協同作業等特色,以能在正確的時間,選擇適當且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原訂工作項目內容,並可妥善處理製造過程之突發狀況,讓企業的接單可以從過往的“少樣多量”延伸到“多樣少量”的大量客制化生産,甚至到可以處理“變樣變數”的生産模式,來提升組織的整體競爭力。

  過去臺灣資訊電子産業的成功,主要是靠量的擴充,亦即透過規模經濟來擴大市佔率,未來是否能轉變為以質的提升來促成産業的升級轉型,亦即藉由試煉在地的大智移雲創新應用,走向全球智慧化服務,應是臺灣産業能否突破,改變臺灣整體經濟面貌的關鍵。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