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讓“網際網路+”化解“太陽花”疑慮

2015年05月11日 08:34:00  來源:海外網
字號:    

  剛剛過去的習朱會,特別選擇在大陸的五四青年節會面。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會談中,更是多次強調要關注島內年輕世代的感受和主張。可以説,自去年“太陽花學運”爆發後,無論是明年島內選舉還是兩岸交流大局,島內“太陽花”一代作為一股群體力量,都已經是躲不開、繞不掉的存在。

  最近兩岸民間交流的消息頗多,其中兩條特別引人關注。一是臺媒報道,淘寶大學授權青創會及粉絲寶兩個機構在臺開班授課,通過一連串的課程,教導賣家尤其是島內年輕人如何在淘寶平臺上做生意。二是近日開幕的“2015海峽旅遊博覽會”期間,福建旅遊局與“途家網”合作,啟動“招募百名臺灣青年到大陸當店長”活動,期待通過“網際網路+”,將臺灣人才的文創思維優勢注入大陸的服務業及産品中。

  從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到海峽旅博會,傳遞出來的消息無不顯示,大陸對臺政策的重點正在逐步轉移至“三中一青”(臺灣“中小企業”、“中低階層”、“中南部民眾”及“臺灣青年”)身上。即推出對臺措施更有針對性,力圖讓兩岸和平紅利更普及于臺灣青年世代與基層,減少或降低臺灣青年“逢中必反”的慣性思維。

  從民間交流具體細節上解讀,日新月異的“網際網路+”正在成為一把深化兩岸交流的利器。不誇張地説,淘寶已成為臺灣年輕世代了解大陸的一個重要窗口。他們可能沒有去過北京上海,對大陸十幾年來快速的變化沒有直觀印象,但眾多的年輕人通過淘寶便捷的操作方式,購買過來自對岸的物美價廉的各色用品。這在網際網路時代開啟之前,是不可想像的。

  儘管部分政客一直灌輸“臺陸勢不兩立”、“淘寶攻臺”等錯誤論調,但畢竟人不是生活在政治操弄的玻璃瓶裏,誰又能指責市井小民打量荷包後理性維持自己小確幸的生活方式呢?臺灣本土也有電商,諸如露天拍賣、PCHOME和雅虎奇摩等。但市場經濟的好處就是可以貨比三家甚至貨比三地。對於某些同類産品,在淘寶上買算上運費還是要比在臺灣本地買便宜許多,有些商品更是本地買不到的。如果非要年輕人拒絕淘寶誘惑,干涉他們的具體生活方式,絕非民主做派,恐怕他們內心會反感不答應。

  甚至在露天上,有許多賣家是從淘寶上進貨然後再在本地賣。如今這種小打小鬧要升級了,因為淘寶大學入臺,瞄準的就是這塊臺灣青年創業的未墾之地。臺灣整體的網購氛圍並不濃烈,大家還是喜歡去商場購物。臺灣傳統百貨公司,譬如SOGO、遠東、新光三越,基本沒有觸碰電子商務,公司高層對電商一直持保守態度,生怕衝擊了實體店。真正介入網際網路的只是一些小品牌,而超過一半的臺灣網商都有實體店舖。設想一下,如果島內創業青年和淘寶新興的“網際網路+”平臺捆綁在一起,除了待遇和機遇的獲得,他們的視野也將極大開拓,不會再拘泥于島內一隅而不見泰山。

  雖然臺灣的電子商務發展落後大陸好幾年,但臺灣本身仍然有獨特優勢。比如,目前大陸服務業佔GDP比重仍遠低於臺灣,且臺灣服務業管理水準也較大陸成熟。隨著大陸經濟的迅速發展及兩岸交流不斷地擴大深入,到大陸工作已是臺灣青年就業和創業的重要選擇。如果臺企西進,利用“網際網路+”,臺灣的文創思維與大陸市場結合,兩岸服務業合作潛力巨大。

  有臺媒評論,去年參與“太陽花學運”的年輕世代硬是把已簽署的《兩岸服貿協議》擋下來,可見缺乏青年參與的兩岸交流終究走不長久。大陸以廣大市場為發展機遇,力邀臺青登陸創業,是化解“太陽花”世代疑慮的途徑。

  站在臺灣年輕人的角度看,兩岸經貿交流固然為臺灣帶來可觀的外匯與觀光財,但新鮮人起薪22k倒退十多年,如果不處在相關産業鏈上,則無法嘗到交流的果實。如何讓兩岸交流轉化為更多年輕人發展的機遇?

  創業尤其是利用“網際網路+”是絕佳策略。一來臺灣年輕人能擺脫臺灣市場小的困境,放眼全大陸市場,只要能做出特色,佔據市場一席之地,前景都很亮麗。二來是臺灣年輕人能借此發揮無限的創意與服務精神,將臺灣有優勢的文化創意與經營管理模式深入大陸市場,讓青年親自體會到,大陸對於臺灣並非是威脅,還代表創業的商機與合作的前景,如此可大為化解“太陽花”世代對於兩岸經貿交流的疑慮與誤解,拉近兩岸青年的心理距離。

  也是,如果“網際網路+”讓島內年輕人的飯碗和對岸密不可分,嘗到甜頭並睜眼看世界的他們還會無厘頭地反對服貿嗎?(文/王大可)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