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陸資赴臺,緣何步履蹣跚

2011年04月22日 09:4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大陸就開放臺商投資,這股“活水”為大陸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由於種種原因,直到2009年6月30日,臺灣方面才宣佈開放陸資赴臺,兩岸終於實現雙方各種生産要素的流動。不過,近兩年過去,陸資赴臺卻績效不彰,遠沒有達到臺灣方面設想的“提升經濟,促進就業,聯手開拓國際市場”的目標。

  陸資赴臺

  績效不如預期

  2009年6月30日,臺灣方面宣佈開放陸資赴臺,首批開放項目192個。2010年5月20日,臺灣方面又開放了銀行、證券、期貨等12個項目。今年1月1日、3月2日,配合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服務業早收清單上路,臺灣相繼開放43項。累計起來,臺灣共開放陸資赴臺項目247個。

  禁錮多年以後,臺灣終於打開陸資赴臺大門,目的在於借助大陸資本,充裕臺灣産業資金,活絡臺灣金融市場,擴大兩岸産業合作的領域,並透過大陸開拓國際市場。此外,還想借此彰顯臺灣經濟的自由開放,讓國際投資人對臺灣市場抱有更大信心。不過,開放陸資近兩年的效果卻大不如預期。臺灣“經濟部”投資審查委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共計核準陸資入臺投資案120件、增資案6件,投(增)資金額1.39億美元。

  儘管赴臺投資的陸資數量不多,資金總量也不大,但還是為臺灣經濟社會帶來了生機,最直接的就是為臺灣創造了3000多個就業機會,如果按每戶3口人計算,能夠惠及上萬人生活。2009年7月底,福建“新大陸”科技集團獲准投資收購臺灣帝普科技公司股權,設立“臺灣新大陸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大陸首家經過正式核準的赴臺投資企業。“新大陸”臺灣子公司的團隊全部都是臺灣員工。談起投資臺灣的心得,新大陸科技集團總裁王晶對臺灣本地員工的能力頗為肯定。她表示,陸資赴臺體現的是優勢互補,追求的是兩岸創造,瞄準的是國際市場。王晶説,實現兩岸企業雙向投資,意義不只在於經濟上的雙贏,兩岸企業合作實現“無縫對接”,還有利於改變兩岸民間資訊不對稱的情況,增進了解,消除隔閡。

  儘管陸資赴臺初期看來績效不彰,但臺灣方面還是對其充滿期許。臺灣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預計,未來大陸企業赴臺投資會逐步呈現從第三産業和服務業轉向製造業特別是高端製造業的趨勢,兩岸企業合作的目標絕不僅是兩岸市場,兩岸合力推動陸資入臺 ,目標是取得 1+1>2 的市場效應,目標是在全球市場上佔據更重要的位置。

  臺限制多

  束縛陸資手腳

  陸資赴臺邁不開腳步,原因何在?是大陸可用於對外直接投資的資本不多嗎?顯然不是。商務部的統計顯示,2010年,大陸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高達590億美元,投資目的地涉及129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10年底,大陸累計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2588億美元。那原因何在?

  臺灣大學經濟係教授林建甫認為,當前臺灣對陸資來臺的限制較多,對陸資不公平,影響了陸資積極性。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唐永紅認為,在開放陸資赴臺投資問題上,臺灣當局一開始就以保守主義的思維為指導,確定了“先緊後松、循序漸進,先有成果、再行擴大”的原則。這種保守主義貫穿于臺灣開放陸資政策的方方面面。首先,臺灣開放給陸資投資的行業領域相當有限,對陸資投資有吸引力的行業領域更少。其次,臺灣對陸資投資人資格限制過於嚴苛,能夠入臺投資的企業有限。

  事實的確如此,雖然時至今日臺灣方面已經開放陸資赴臺項目247個,但只佔臺灣産業總數的1/5。且項目仍然維持正面表列方式,也就是説沒被列入開放的項目,陸資不得進入。而臺灣向其他外來資本開放則採取負面表列方式,只要沒被禁止的,外來資本就能進入。陸資相較于其他外來資本,明顯遭受歧視。

  此外,在開放的投資産業領域、投資金額、參股比例等方面,依然對陸資予以嚴格限制。如對製造業投資依敏感程度分為三類,最敏感的整合電路、面板等高科技産業投資只開放5項,陸資參股比例不得超過10%;對敏感度較低的肥料、冶金機械及其他金屬加工用機械設備製造等開放10項,陸資參股比例不得超過20%;合資新設企業,陸資持股比例不得超過50%,大陸對投資企業不得具有控制能力。另外,大陸企業必須提出産業合作策略,並經項目專案審查通過方可投資。至於金融、電信、觀光及房地産等産業開放,則至今沒有下文。

  從開放陸資的一開始,島內輿論就呼籲當局須更務實地處理陸資問題,排除投資阻力,增強陸資來臺的信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研所研究員王建民表示,臺灣經濟要發展,要促進就業,臺灣當局需要正面看待陸資,正視陸資,善待陸資。陸資是資本,沒有政治屬性。臺灣只有以積極與開放的姿態鼓勵與吸引陸資,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兩岸雙向直接投資,才能實現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發展,才能真正實現臺灣經濟的長期發展,促進就業,惠及民生。

  “錢進”臺灣

  陸企滿懷期待

  大陸中化集團臺灣辦事處辦公室設在臺北的地標性建築101大樓內,首任辦事處主任柯希霆透露,他們正在積極申請成立臺灣分公司。柯希霆説,臺灣開放陸資赴臺後,中化是首批來臺的大型國企之一,“錢進”臺灣是經過公司董事會認真研究後的企業主動行為,而不是僅僅為了“插旗”。而來臺設立機構後,可以深入到“田邊地頭”,與相關企業直接接觸,更有利於開拓市場。柯希霆介紹説,公司長期以來一直與臺灣的石化、農藥、化肥、種子等企業有著密切的合作關係,去年公司對臺業務的營業額超過100億美元,主要是從臺灣進口産品,並且每年還在以10%到20%的速度增長。

  事實上,很多陸資企業像中化集團這樣對投資臺灣充滿期待,今年2月,海協會長陳雲林率團訪問臺灣時,隨團的重量級企業家都對赴臺投資表現出濃厚興趣。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裁魏家福表示,中遠在臺灣設立的代表處運轉情況良好,按照當地的法律規定,一旦允許,代表處將馬上升級為臺灣分公司。目前,中遠已經向臺灣陽明海運提出了入股其高雄集裝箱碼頭的需求,正在等待對方的回應。華潤集團董事長宋林認為,兩岸經貿合作已經到了非常好的時機,華潤集團的醫藥、能源、地産以及其他産業,都可以嘗試在臺灣開拓業務。華銳風電科技公司技術總監陳黨慧説,大陸目前風力發電總量已經居全球第一位,臺灣因為空間較小,陸地上很難發展,但可以發展海域的風力發電。他希望兩岸業者合作研發生産全世界最大的海域發電生産設備。中航集團副總經理曹建雄則表示,希望能參與“愛臺12項建設”中的航空樞紐建設。他説,樞紐機場要建設得好,航空公司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兩岸攜手能把臺灣的“桃園航空城”做得更好。

  陸資赴臺雖然現階段還沒有邁開大步,但假以時日,假以更加開放的政策,勢必將有一番亮麗的表現。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副所長殷存毅表示,大陸企業走出去,到境外投資生産,是“十二五”期間大陸經濟發展的重要特點。具體到兩岸方面,大陸企業對臺灣投資,將改變過去臺商對大陸單向投資為主的模式。從單向投資到雙向投資,從單一形態到多元形態,從內迴圈到産業鏈的合作,兩岸經貿合作才有可能實現大交流的格局,經貿關係才會更加緊密,更加相互依存。(吳亞明 蘇寧)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