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媒:民間互利互補 尋找兩岸新動能

2015年01月28日 10:5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今日發表社評指出,就在兩岸經貿進一步整合,因為《服貿協議》與《貨貿協議》的延宕,看似停滯不前的關鍵時刻,卻浮現出一道兩岸關係的新機會與新動能。

  去年底,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宣佈要成立“專門給臺灣年輕人到大陸學習創業的基金”,隨後,同樣身為大陸年輕人創業偶像的小米科技創辦人雷軍日前也宣佈,小米旗下的獵豹移動要拿出1億元台幣成立“獵豹創業基金”,投資臺灣新創團隊。雷軍鼓勵臺灣的青年要勇於創業,更要懷抱夢想。

  社評認為,馬雲和雷軍兩人,不論外界對他們創業歷程評價是褒是貶,無法否認的是,兩人經營的事業與全球經濟的新動向、新科技息息相關,也絕對是不分地域,大多數年輕人心目中的時尚産業。馬雷兩人,也沒有宣揚靠爸、靠黨、靠政府的經營哲學,而是強調要自己打拼奮鬥,要體察時代脈動,要牢牢掌握時機,才能功成名就,這絕對是企業發展、創業生存的“普世價值”。

  這個敢夢敢想、自立打拼的故事與理念,不是這幾年臺灣習以為常的關於“讓利”的故事。馬雷兩人也不是慈善家,他們提供給臺灣青年機會,絕不是因為負擔了“對臺政策讓利”的任務與使命。不是出於同情憐憫的施捨,而是馬雷看到了在自由生活方式下成長的臺灣青年,所具有的創意與創新潛力,給他們機會,就是給自己企業成長的新動力,是給自己事業提升的新機會。這是經濟資本與知識資本的結合,這是“互補”“互利”的哲學。

  社評表示,2008年馬英九執政之後,大陸便透過各種平臺進行對臺的經貿交流,包括:各省黨政機構人士接連來臺訪問,擴大採購農漁等産品,目的是要提高中南部基層民眾的收入,強化他們與大陸的實際連結;在經貿金融投資等各領域增加惠臺措施,不但協助中小型企業的創業發展,更開拓臺灣中大型資本的西進之路。2010年6月兩岸完成簽署ECFA之後,這樣的“讓利”“惠臺”政策更為制度化。

  社評還指出,兩岸服貿觸礁,對兩岸經貿交流與整合,固然是負面因素,但或許也是讓我們轉換思考與實踐模式的契機。互利互補更有利於兩岸之間建立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從而真正走向兩岸一家親的目標。

  社評最後表示,在數字網路科技推波助瀾下,大陸民營企業發展迅速,民間力量逐漸崛起,如何讓兩岸經貿以至於全方位的關係,都能從民間找到動能,由政府讓利走向民間互利互補,將是兩岸有識之士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