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灣電子商務如何發展?從阿里巴巴説起

2014年10月05日 09:3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10月3日刊載評論員王昆義的專論文章,以阿里巴巴成功案例為例,分析當下臺灣電子商務的發展與未來走向。文章指出,在兩岸服貿協議中,承諾臺灣電子商務業者可在福建設立網站,並能持有55﹪的股份、掌握主導權,為大陸對外開放最大幅度者。未來如果臺灣業者可以在福建經營得好,也可以再談判往內地發展,而不至於大陸業者吃得到臺灣電子商務的大餅,臺灣業者卻只能吃到大陸的小餅。

  專論摘編如下:

  中國電子商務巨擘阿里巴巴9月19日,以每股68美元在紐約證交所掛牌,因規模太大,在美股開盤後,延遲2個半小時才以92.7美元跳空開高,盤中最高大漲47%至99.7美元,直逼100美元大關,終場收在93.89美元,上漲38%,市值來達2314億美元。

  對於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臺灣經濟部商業司長遊瑞德曾説,臺灣的電子商務還有90﹪未開發,所以有待業者的努力。但是依照臺灣《旺報》的報道,大陸的電子商務已經大舉的向臺灣進軍,光是大陸的“淘寶網”在臺灣就有80萬個以上的會員,顯然臺灣的電子商務業者還有待繼續衝鋒。

  臺灣的電子商務作得比較好的是以有入口網站的網路媒體,他們搶佔了大部分的商機,例如像臺灣雅虎網站就一直佔有第一名的位置,其他像網家、蕃薯藤等這類的臺灣本土入口網站,大致都排行在前幾名。反而像新聞網站,普遍都還處於虧錢的狀態,類似“今日新聞網”這類的原生新聞網站,雖然已經開辦有10年以上的歷史,但是不斷的燒錢還是燒到老闆受不了,只好不斷的裁員,影響了新聞的品質。

  像今日新聞網、東森新聞雲這兩家臺灣的原生新聞網站,他們在臺的業務人員,無法打進大陸去鋪設他們的商機,使得即使他們的讀者最少有20﹪是大陸的讀者,但是大陸讀者也沒有意願到這些臺灣的網站進行網購,當然大陸的商機就變成臺灣吃不到的蠻荒之地。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臺灣經濟部商業司長遊瑞德曾説,在兩岸服貿協議中,陸方同意開放的80項産業清單中,包括承諾臺灣電子商務業者可在福建設立網站,並能持有55﹪的股份、掌握主導權,為大陸對外開放最大幅度者。而且臺灣電子商務的發展,每年都有17﹪的成長率,去年更達6600多億的産值,在所有臺灣的産業中可説是最大亮點。

  這也是兩岸服貿協議中,臺灣爭取最大的一塊餅,雖然兩岸服貿協議還卡在臺灣“立法院”無法過關,未來如果臺灣業者可以在福建經營得好,也可以再談判往內地發展,而不至於大陸業者吃得到臺灣電子商務的大餅,臺灣業者卻只能吃到大陸的小餅。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