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媒:臺灣應師法阿里巴巴創業模式及精神

2014年09月15日 15:5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全球最大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Alibaba)18日將在紐約啟動首次公開募股(IPO),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通過分析阿里巴巴的成功模式,指出對臺灣經濟及創業發展的啟示。文章指出,阿里巴巴在美國成功上市,不僅是全球華人創業典範,而且彰顯出網路科技在創新商業模式上無遠弗屆的力量,對年輕人普遍徬徨無依的臺灣而言,格外具有啟示作用。

  社論摘編如下:

  全球最大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Alibaba)18日將在紐約啟動首次公開募股(IPO),估計可募資逾240億美元,是美國歷來最大IPO。阿里巴巴在美國成功上市,不僅是全球華人創業典範,而且彰顯出網路科技在創新商業模式上無遠弗屆的力量,對年輕人普遍徬徨無依的臺灣而言,格外具有啟示作用。

  阿里巴巴集團創立於1999年,創辦人也是集團總裁馬雲,當年是月薪89元人民幣的英文教師,對網路科技一竅不通,就憑著對網際網路強大功能的執著,以及借由網際網路建立新商業模式的夢想,大膽創辦了阿里巴巴公司,也是大陸第一個專為中小企業服務的B2B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經過10多年的發展,阿里巴巴業務蒸蒸日上,涵蓋B2B貿易、網上零售、購物搜索引擎、第三方支付和雲計算服務等,旗下子公司及關聯公司包括:阿里巴巴B2B、淘寶網、天貓、一淘網、阿裏雲計算、中國雅虎及支付寶等。阿里巴巴上個會計年度銷售額達2960億美元,是美國最大網上零售公司亞馬遜(Amazon)銷售額的兩倍;今年第二季共有2.79億人次透過阿里巴巴購物;英國《經濟學人》稱其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集市”,絕非誇大之詞。

  阿里巴巴帶動全球電子商務革命,創新各種商業模式。例如:為眾多中小企業提供全球交易平臺,讓很多有創意、生産優質産品、但沒能力開拓外國市場的中小型企業,可以透過網路平臺,和全球各地作生意。阿里巴巴更改變全球零售和購物習慣,如為網路零售而成立淘寶網,在不到4年時間就超越沃爾瑪(WAL-MART)、家樂福等大型零售業在大陸的銷售總和;2012年淘寶網和天貓網銷售額已超過Amazon和eBay總和。而隨著大陸中産階級迅速增加,網購及電子商務需求方興未艾,未來還有極大發展空間。阿里巴巴在美國成功上市,籌集龐大資金,對拓展大陸本地及美國等海外市場,均是重大利多;可以預見阿里巴巴正構築更宏大的遠景及夢想。

  阿里巴巴及馬雲的成就對臺灣有幾個重要啟示:其一,網路科技對建立新經濟模式的重要性和關鍵性;其二,成功的商業模式可以改造大眾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引領風騷;其三,良好創業環境,加上企業家精神,是締造經濟非凡成就的要件及不二法門。

  臺灣企業向來具有高度的活力和彈性,臺灣青年的創意和創新能力亦受到國際社會矚目,沒有理由在經濟發展上打不開新的局面。今天臺灣經濟之陷入困境,關鍵是在內部對發展方向缺乏共識,再加上韓國崛起及大陸企業日益壯大對臺灣信心的打擊。要扭轉劣勢,打開經濟悶局,首在找到共同努力的方向,恢復民眾自信心。

  我們認為,師法阿里巴巴的創業模式及精神,以網路科技帶動生活經濟的革命及相關産業發展,是改造臺灣經濟一條最可行的道路。長期以來,臺灣經濟成長過於依賴以資通産業為主、“臺灣接單,海外生産”的代工出口模式,重效率而不重創新,導致産業轉型遲緩及和島內就業、薪資脫節等問題。未來若能結合資通産業尚存的技術優勢和網路新科技,以島內為試點,大量挹注物聯網發展帶來的生活經濟革命,既有助提升生活品質,亦可促進産業升級。

  異地工作是21世紀全球職場趨勢,愈來愈多的人將離開辦公室,甚至跨過邊境,居住在最宜居之處,透過網路工作。相對大陸,臺灣適宜居住,透過網路科技發展生活經濟,臺灣有機會吸引最有消費力的大陸白領前來居住,異地工作。臺灣有很多優質企業及優質的農工産品,透過網路在島內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未來若能在網路建設及普及度、便利度和價格上有更大突破,對和生活攸關的各種在地産業發展會有莫大裨益。還有,臺灣食安、工安問題層出不窮,若能透過網路科技掌握産銷資訊及生産流程,亦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並塑造健康的産業發展環境。

  這樣的經濟改造方向,既可提升臺灣經濟競爭力,亦可增進民生福祉,而且無涉政治及意識形態,在島內很容易建立共識。期盼朝野兩大黨能夠捐棄成見,共同推動此經濟改造工程,包括:加速島內網路建設,制定第三方支付專法,建構有利創新創業的大環境,完善鼓勵新經濟模式的投融資管道等。只要島內有共識,朝野能同心,大家對臺灣前途就會有信心,臺灣經濟再起絕非困難之事。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