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灣提振經濟須得打破政治枷鎖

2014年07月31日 10:1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7月26日至28日,臺灣舉行“全臺經貿大會”。香港中評社發表社評認為,本次大會對於處在十字路口上的臺灣經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社評認為,兩岸經濟一體化、區域及全球經濟一體化是大勢所趨,此次臺灣舉行“經貿國是會議”不單單是回應“太陽花學運”,更是臺灣經濟發展尋求新方向、新動能的客觀需要,體現出必要性與緊迫性。

  社評摘編如下:

  7月26日至28日,臺灣舉行“全臺經貿大會”,會議以“全球化趨勢下臺灣經濟發展策略”及“臺灣加入區域經貿整合與兩岸經貿策略”為兩大主軸,研討經濟提振之道。經過連續三天的討論,會議落幕前提出40項共同意見,對於處在十字路口上的臺灣經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此次大規模的全臺性經貿會議,正是因應“太陽花學運”提出的訴求而舉行的,意在聽取各方意見,整合出對臺灣經濟有利,能夠使臺灣加速發展的經貿發展戰略。自6月28日起,“經貿國是分區會議”在南、中、北、東等四個區域分別舉行,充分聽取各地區意見,在分區會議基礎上舉行“全臺大會”,提出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發展議案。從會議的主題來看,當前臺灣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因應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如何儘早融入區域經貿整合的時代潮流,如何正確看待和推進兩岸經貿交流合作,如何在兩岸經濟合作中實現臺灣經濟的進一步提振發展。

  兩岸經濟一體化、區域及全球經濟一體化是大勢所趨,此次臺灣舉行“經貿國是會議”不單單是回應“太陽花學運”,更是臺灣經濟發展尋求新方向、新動能的客觀需要,體現出必要性與緊迫性。多年來,臺灣經濟的起伏發展,其中不僅僅是內在經濟體系的運作問題,也不僅僅是外在經濟環境因素的影響問題,更多的是受制于臺灣內部複雜難解的政治因素。

  今年初以來,臺灣經濟運作整體情況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即便全球經濟已經處在復蘇回暖的軌道上,臺灣經濟仍沒有實現根本性的提振。這其中的主要因素便在於,島內政治綁架經濟,政治因素對經濟發展起到了嚴重剎車效應。自3月以來,島內爆發大規模反服貿運動,持續近一個月。反服貿運動稍有平息,反四核運動又接踵而至,讓臺灣經濟雪上加霜。幾場運動都是以經濟發展為緣由,而實質上卻演變成大規模的政治運動、社會運動,對馬當局執政構成嚴重威脅。

  政治環境不穩定、社會秩序不安寧,民粹政治當道,讓執政當局疲於四處滅火,焦頭爛額。在政局不穩的環境下,經濟發展環境隨之持續惡化。臺灣自己內部的事情都搞不定,更不用説走出去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了。更為重要的是,島內因反服貿運動而起的“逢中必反”,不僅損害兩岸經濟,更損害兩岸政治互信,兩岸關係也因此進入鞏固深化階段的“低谷期”。此次臺灣之所以召開“經貿國是會議”,一方面固然是經濟發展所需,另一方面更是緣于“太陽花學運”的政治壓力。而隨著島內選舉的不斷臨近,藍綠對峙加劇,政治鬥爭不斷白熱化,紛亂複雜的政治因素、選舉因素都將為臺灣經濟的提振發展構成更多的阻力。

  在野的民進黨,更是動輒以政治操作為手段,對馬當局施政構成干擾和破壞。就以此次“經貿國是會議”而言,民進黨拒絕參加會議,自行舉辦所謂“公民經濟會議”,實際上就是對馬當局的抵制。本來,臺灣經濟發展不僅僅是執政當局的責任,更是朝野上下及社會各界共同的任務,特別是在臺灣經濟內憂外困的情況下,更需要藍綠和解,形成合力,共同面對和擔當,尋求解決之道,而民進黨仍然選擇反對的做法,依舊不改為反對而反對的政治本色。

  在民進黨的制肘下,馬當局縱然使出渾身解數,也難免政治鬥爭對臺灣經濟發展造成的消磨與損耗。當前,兩岸服貿協議仍然擱置在“立法院”,自由經濟示範區議題也在拉鋸當中,而放眼周邊,大陸已經全面推進經濟改革,加快發展,特別是大陸與韓國將展開第12輪“自由貿易協議”談判,而這一協議將有望在今年底完成談判。中韓自貿協議將對臺灣出口大陸市場,以及臺灣未來經貿發展産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臺灣如果依然受困于內部鬥爭,仍然沒能邁出改革發展的實質步伐,必將進一步被邊緣化。

  對臺灣而言,進一步加強兩岸經貿合作,實現兩岸更大的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無疑是最重要的因應之道。而要做到這一點,首要的就是要減少“逢中必反”對兩岸經貿的負面影響,讓兩岸服貿協議及早過關,付諸實施。倘若服貿協議仍不能過關,則兩岸ECFA的後續協商談判,包括貨品貿易、爭端協調機制,乃至於兩岸互設辦事機構等一系列議題,都會受到影響。而這些議題遲遲不能解決,必然會對兩岸經貿合作向更廣、更深發展,産生重大的阻力作用。

  而兩岸議題從來都是藍綠交鋒的焦點。從民進黨在兩岸議題上的一貫做法來看,民進黨短期內不可能放棄為反對而反對以及“逢中必反”,特別是愈接近年底“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就愈是會炒作政治議題,批馬打馬,拉抬自己的政治聲勢,這一點已不太可能改變。現在的問題是,馬當局及國民黨如何將制約經濟發展的政治因素降到最低,如何堅持既定的發展戰略,堅持正確的道路,將改革與發展貫徹到底,這不僅關係到臺灣經濟的重新起飛,而且也關係到國民黨年底地方選舉,甚至攸關2016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

  因此,本次“經貿國是會議”達成的各項意見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將意見轉化為經濟發展實實在在的步伐與成果。最大程度消除政治干擾,大力推進與落實發展方針,讓民眾充分“有感”于經濟發展,是馬團隊及國民黨必須要做好的重要功課。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