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洗頭兼洗腦?

2014年04月09日 08:02: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最近,反服貿群眾走上街頭,反對理由千奇百怪。例如臺大經濟係教授鄭秀玲舉例,大陸最希望臺灣開放美容美發業,因為可以在第一線與百姓閒話家常,達到“洗頭兼洗腦”的目的。

  這個理由讓所有專家傻眼,因為兩岸服貿協議根本不涉及陸勞開放,大陸人如何借“洗頭”時順便對臺灣人“洗腦”?用這種貶低自身專業的言論造謠,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還有謠言説,花人民幣4.8萬元就可以移居臺灣,滿街跑的“小黃”就變成“小紅”;殊不知兩岸服貿根本不涉及投資移民,也沒有開放大陸人來臺灣開計程車。反服貿者,通過製造許多荒唐謠言,造成民眾“恐中”心態,以致一些民眾群情激憤地走上街頭。

  為何這麼多人輕易相信謠言?追根究底正是“恐中”心態作祟的“臺灣蛙”,沒有勇氣離開井底,去認識水井之外的中國大陸,究竟已起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臺灣官員不禁感嘆,現在反服貿人士提出的種種理由,就好似當年開放兩岸直航時所疑慮的“屠城木馬”,以完全不可能發生的事件,阻撓臺灣原可以取得的經貿自由化利益。

  反服貿人士提出,兩岸服貿協議之下大規模開放陸資來臺,會提高臺灣業者的店租成本,拉高市場競爭門坎。未來若再簽署貨貿協議,臺灣工業品、農産品若大量銷往大陸,會帶來漲價風險,臺灣人不再享有價廉物美的“小確幸(微小而確實的幸福)”。

  這些質疑不得不回到問題的根本,臺灣服務業長期被價格低估,市場小、高度競爭,導致服務廉價。當民眾抱怨薪水沒漲時,除了痛罵政府無能,是否檢討過問題是出在市場太小,而現在政府千方百計幫我們“擴大市場”,只換來一味的批評。

  臺灣只是淺碟形的島型經濟,面對全球化的區域整合浪潮,不可能築起高墻過自己的“小確幸”。

  臺灣話講“見笑轉生氣”,意思指“惱羞成怒”,這很好解釋兩岸之間的微妙變化。臺灣曾經是高高在上的亞洲四小龍,但現在敬陪末座,還輸韓國一大節,而一向被認為落後的中國大陸,已悄悄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其實,臺灣人的“恐中”心態,除了出自於對大陸缺乏了解,更多的還是這種“見笑轉生氣”的心態作祟。理智的臺灣人實在應該放下姿態,了解大陸發展的進步,才不致輕易被有心人士“洗腦”。(馥馨,作者係臺灣資深媒體人)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