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媒探討網路又一顛覆:大數據時代到來

2013年07月12日 13:5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今日發表社論,從斯諾登事件入手,探討網路時代“大數據、大危機、大機遇”的顛覆。文章指出,“大數據”已悄然而至,從微觀到宏觀,從商業到政治到軍事,鋪天蓋地,無所不在。斯諾登揭露了“棱鏡”;“棱鏡”揭示了“大數據”。社論最後説,在臺灣,從當局到企業,也必須儘快了解並掌握時代的脈動與趨勢,從方面認識“大數據時代”帶來的危機與機遇,希望能不落後於時代。

  社論摘編如下:

  “斯諾登事件讓我驚訝的不是‘棱鏡’計劃本身,而是如此眾多的社會大眾還是‘小數據’思維,對這個計劃如此驚訝。”這是《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和思維的革命》一書的作者之一邁爾?史恩伯格(Victor Mayer-Schonberger)最近在香港大學的演講中,對此一全球性事件的反應與感慨。

  的確,對當今全球的絕大多數人而言,“大數據”恐怕還是個相當陌生的概念,甚至還未曾聽聞,然而,事實上它已悄然而至,從微觀到宏觀,從商業到政治到軍事,鋪天蓋地,無所不在。斯諾登揭露了“棱鏡”;“棱鏡”揭示了“大數據”。

  僅就商業用途而言,今天的谷歌、微軟、惠普、臉書等,已完全可以通過它們掌握到的數以百萬計、千萬計甚至億計的數據,經由“超級計算”,準確推斷消費者的習慣、電影的票房、流感疫情的發展趨勢。商業如此,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用途和潛在利益當然也不遑多讓。這即是所謂的“大數據時代”。

  “大數據時代”基本建立在三個基礎之上:一、數以億計的人們,無時無刻,不知不覺地在生産大量數據,每一個人在每一時間每一地點,那怕是一個最不經意的微小行為,就是一個數據。所以,合起來,就是“海量”的數據;二、數據雖已産生並存在,除非把它“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全數蒐集網羅起來,否則沒有意義,這就要靠像“棱鏡”一樣的網路技術;三、最後一步,就是將“海量”的數據以超級快的速度加以歸納、計算與分析,這就靠一代又一代推陳出新的超級電腦。第一個基礎是從來就有的,現在,加上了第二與第三,人類就進入到了“大數據時代”了。

  大數據具有“4V”的特點:體量巨大(Volume)、類型繁雜(Variety)、價值密度低(Value)、處理速度快(Velocity)。因此,一方面,個人難以處理如此龐大的數據,只有國家和大型企業等利益集團才有可能成為侵犯敏感資訊的主體;另一方面,大數據所蒐羅提取的個人資訊可能連本人都不完全熟知,比如個人的行為特徵、語言風格、社交網路等。因此,在“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個人敏感資訊或隱私,必將成為高難度的嚴肅課題。

  與此同時,吊詭的是,大數據的分析與使用,顯然無論對個人(如跟蹤健康狀況防範疾病)、對企業(如了解市場偏好以有效處理庫存)乃至對國家(如防範疫病或防止恐怖主義)又都有難以被取代的好處,因此,保護與否以及如何保護,也勢將成為一個高難度的爭議性問題。

  “網路時代”如果從網際網路的商業化普及應用開始算起(1991年前後),迄今還不到1/4個世紀,但它已對全人類從生産、行銷、通路、生活、思維、價值等都産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它甚至顛覆了“時間”概念(把時間“壓縮”到零),顛覆了“空間”概念(把空間也“壓縮”到了零),也穿透了全球化最後一層的無形障礙,如今又將全球全人類推向了“大數據”時代。整個發展與變化,從人類大歷史的角度看,猶如電光迅雷。

  在臺灣,從當局到企業,也必須儘快了解並掌握時代的脈動與趨勢,從經濟、安全、科學、法律等各方面認識“大數據時代”帶來的危機與機遇,希望能不落後於時代。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