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媒:為陸資入臺做好準備

2012年12月06日 14:0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陸資赴臺持續升溫。臺灣《工商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了迎接不斷升溫的大陸對臺投資,當局應該將資源投入在打造公平的交易平臺,堅持高水準的公司治理、堅持維護小股東利益、堅持打擊內線交易,同時更要積極排除目前對陸資種種歧視性的行政限制,營造一個透明的投資環境。

  社論摘編如下:

  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陸資赴臺已經持續增溫。首先是臺灣“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發佈今年1至10月,陸資赴臺投資核準件數為116件,比去年同期增加近40%,投資金額1億5,673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增309%。投資金額大增主要原因是大陸的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辦事處升格為分行,一口氣增加了9,148萬美元,扣除這個特殊因素,陸資前10月對臺投資金額6,525萬美元,增加金額超過2000萬美元。雖因基期太低,增加比例很高,但是絕對金額仍然很低。 

  更引人注目的是,作為經濟櫥窗的證券市場,最近有數件熱門的陸資入股案。一個是LED産業的璨圓引入大陸最大的磊晶廠三安光電,三安入股璨圓取得19.9%的股權;另外還有總部在上海的復星控股集團,以新台幣3.6億元(約1,240萬美元),入股生産鳳梨酥的維格餅家,取得20%的股權。維格並非上市企業,卻是島內最積極籌備股票上市的觀光食品公司,也是陸客來臺灣觀光所創造的明日之星。凡此可見,臺灣股市的大陸成分正在快速升高當中。  

  這些投資案不論金額大小,都具有高度指標意義。三安入股璨圓,象徵著臺灣發展LED産業已經與大陸同業深度結合,樂觀的看法是臺灣LED産業找到新的出口與更大的通路舞臺。

  臺灣作為開放的經濟體系,除了通訊、金融等少數涉及安全的産業外,當局既然已經做出開放的政策,就應該落實執行,不必針對個案再做行政干預。當局該做的乃是在法律的基礎上,確保規則的順暢運作,至於商業與金融上的利弊,由業者自行做出最有利的決策。  

  為了迎接不斷升溫的大陸對臺投資,當局應該將資源投入在打造公平的交易平臺,堅持高水準的公司治理、堅持維護小股東利益、堅持打擊內線交易,同時更要積極排除目前對陸資種種歧視性的行政限制,營造一個透明的投資環境。  

  我們曾經多次呼籲當局,放寬目前對於大陸企業人士來臺考察的諸多嚴格限制。臺灣經濟發展60年,當局與民間都深知行政干預必然導致扭曲、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果,如今面對陸資來臺,當局應該放棄行政管制的心態,創造透明且便利的人員往來機制,最終必能提升陸資來臺的品質。  

  臺灣工業總會在11月底舉辦“大陸産業交流論壇”,與會的學者專家也都一致建議,應該為陸資來臺創造親商、安商的環境,現有繁瑣的入出境與居留限制應該全面檢討,大陸派駐臺灣的經理人員不合理的居留限制也應該修正。在陸資來臺剛剛升溫的現在,如果當局適時展現開大門、走大路的決心,切實打造親商安商的環境,那麼陸資來臺的路途才能走得長遠,才能為民眾創造最大的利益。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