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陸資入臺 臺當局應有新思維

時間:2012-09-18 15:33   來源:台灣網

  8月底,馬英九在接受相關媒體對其第二任期內的相關兩岸政策採訪時表示,自從2009年開放陸資赴臺以來,3年多僅3億美元,實在太難看,陸資赴臺投資政策應該趕快調整,要朝更開放的方向走。對於馬英九的不滿,臺“經濟部”表示將就陸資投資的限制條件作通盤檢討。島內輿論普遍認為,執行3年多來的陸資入臺政策,陸資僅來了3億美元,這反映出臺當局的陸資開放政策還存在很多可調整空間,關鍵在於當局是否有新思維來對待陸資入臺。

  從根本上來講,對於陸資入臺,臺灣當局是非常歡迎的,尤其是在當下臺灣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低迷徘徊之時,其更急需陸資來增加經濟發展的動力。但臺灣政壇還有一部分人又以偏狹之心來看待陸資,認為大規模的陸資入臺會給臺灣帶來經濟風險,甚至是其所臆想的政治風險。以這種思維來看待兩岸經濟活動,便必然很難有兩岸經貿間的良性互動。尤其是對當前的陸資入臺政策,臺當局對入臺陸資的投資上限,大陸投資者參與人數,投資領域及投資方式等都有限制。具體就投資領域與投資方式來説,陸資入臺投資僅限于臺灣公共領域中的某幾大項,而且投資方式只能採取參股方式。那麼過多的限制已經嚴重影響到了陸資入臺投資的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目前的陸資入臺政策往往是形同虛設。

  從這幾年陸資入臺政策所取得的效果來看,一方面臺當局者已確有反思;但另一方面,固化的思維方式卻又壓制著其反思的效果,由此看出了臺當局在這方面的矛盾與膠著。但臺灣目前的經濟狀況又確實是需要陸資入臺帶來新活力,尤其是馬當局提出的“黃金十年”願景中的一些綠色産業急需資金來促進發展,如半導體、生物技術、節能技術等。

  馬英九對陸資入臺的情況雖表達了不滿,但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關鍵還得看後續的具體措施與切實行動。看到陸資入臺的慘澹景象,臺當局相關部門最近一段時間確實也加快了步伐。臺“工程會”9月初召開跨部門會議,進行第4波陸資赴臺投資公共建設(非承攬)鬆綁檢討,會中建議將新增農業物流、科技園區公共建設、運動中心、一般觀光旅館及公共建設相對應的服務業,研議納入此波開放項目,如果順利,項目總數可望由目前的42項增為46項。當然,能如此切實地採取具體措施推進陸資入臺,證明臺當局一直在反思,但是影響陸資入臺長遠效果發揮的,還在於政策制定者與執行者的思維方式。對此,臺當局確實需要一場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頭腦運動,以此來建立一種新思維。 (台灣網網友:伍湘陵,作者係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學博士)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