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新內閣提富民經濟 要讓民眾有感和幸福

2012年02月08日 07:5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新上任的臺當局“行政院長”陳衝在前任吳敦義“庶民經濟”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富民經濟”,強調資源分配合理化,讓廣大民眾都能分享到經濟發展成果。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經濟增長固然重要,民眾的“有感”和“幸福”也是追求目標,陳衝團隊看到問題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因而提出“富民經濟”響應民意。期盼新“內閣”能讓島內廣大民眾能過上“有感”的幸福生活。

  評論摘編如下:

  在日前新舊“內閣”交接當天,臺當局新任“行政院長”陳衝一臉嚴肅,與滿臉微笑的卸任“行政院長”吳敦義形成鮮明對比。這並不奇怪。“行政院長”好比是臺灣地區領導人的左右手,馬英九第二任期能否交出亮麗的成績表,“行政院”的執行力舉足輕重。尤其過去幾年,吳敦義不僅幫馬英九穩住“八八水災”後的政局,更積極推動兩岸經貿交流,使臺灣經濟不致于被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拖垮。陳衝若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則須有新構想和新突破。因此,他在吳敦義“庶民經濟”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富民經濟”,強調資源分配合理化,讓廣大民眾都能分享到經濟發展成果。

  無論經濟增長數據多麼耀眼,但民眾倘若感受不到經濟成果,則民怨日積月累,將對社會秩序和社會治安構成嚴重威脅。在島內,2010年經濟增長率高達10.47%,創下近23年新高,在亞洲“四小龍”中僅次於新加坡;2011年臺灣競爭力已躍升至全球第6位。不過,島內民眾卻對臺灣經濟之復蘇“無感”。因此,當陳衝提出“富民經濟”後,馬英九也呼應道,經濟增長絕對不是臺灣社會唯一追求的目標,當局除了要發展經濟,也要讓人民感受幸福。

  陳衝團隊要讓民眾“有感”和“幸福”,就必須找出民眾“無感”和“不幸”的原因。打工一族辛勤工作,圖的無非就是升職加薪。但島內數據顯示,2010年臺灣的平均薪資增長接近零,當年的失業率高達5.21%。2011年失業率雖然降至4.28%,但仍是“四小龍”之首。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青年失業問題嚴重,中高齡人士失業人數也有增加的趨勢,由於這批人多為家庭經濟支柱,失業影響面更甚年輕人。

  造成“物價飛漲,薪水不漲”的原因有國際大環境的因素,也與島內經濟復蘇不平衡有關。有學者指出,目前臺灣經濟復蘇北熱南冷,“都會區”熱而“非都會區”冷;受惠于兩岸開放增溫的産業熱,但尚無法從兩岸交流中得利的産業冷。此分析不無道理。例如,大陸游客赴臺現仍以團隊遊為主,個人遊還在試行中,酒店、餐廳、遊覽車自然受惠,但小旅館、小吃店、計程車恐怕還要稍等時日才能分得一杯羹;又如,島內目前只有數百類貨物列入ECFA早收清單,相較于幾千種貨物只是九牛一毛。陳衝團隊當然也看到問題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因而提出“富民經濟”響應民意,期盼新“內閣”能讓島內廣大民眾能過上“有感”的幸福生活。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