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順勢利導 臺農危機變轉機

2011年07月18日 08:3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連日來島內果農、稻農等一連串問題引起廣泛關注。臺灣《聯合晚報》17日發表社論指出,農業問題顯然壓抑許久,缺乏配套前瞻的政策終究不妥,農業牽連廣大,島內土地資源稀少,土地資源的整體規劃十分重要。應該看到的是,雖然島內農業存在問題,但仍有良性發展的好現象,當局只要順勢引導,當前的不滿與抗爭,未嘗不能促成農業的危機變轉機!

  社論摘編如下:

  週末夜晚,馬英九辦公室前的凱達格蘭大道上,抗議請願的農民團體夜宿廣場,抗議土地徵收的不當與失策。連日來,由於果農、稻農等一連串問題,迫使馬英九親赴第一線,四處與農民對話,進行危機處理。顯見農業問題壓抑許久,也始終欠缺完整配套、全面前瞻的農業政策。

  以臺灣農村陣線的訴求為例,主要是針對各地縣市政府、乃至整個臺灣地區,為了興建工業區、科學園區等重大建設,徵收農地,致農民産生被剝奪感。此外,關於農業水權、糧食安全等議題,亦是關切重點,用意不外提醒當局農業牽連廣大。臺當局最高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吳敦義的初步回應,強調土地徵收相關規定事關地區重大建設,草率不得。吳敦義的立場也不能説不對,重大建設若解決不了土地使用的難題,于地區整體發展當然不利;一個發展失衡的社會,農業受害,其他産業亦難長治久安。

  很顯然,土地在臺灣地區是稀有資源,怎麼妥當規劃使用,需要制高點的思維,亦即土地資源的整體規劃觀點。比方説,臺灣需要每個縣市都發展類似的科學園區嗎?各縣市可以不考慮本身主客觀條件,硬是“別人有的,我們也要”嗎?這類問題,就是欠缺整體發展思維下,各縣市必然出現的“搶開發”手段,結果首當其衝犧牲的往往就是環境與農業資源。土地徵收相關規定必須要有所調整,但調整要配合土地規劃,對無須走科學園區老路的農業縣市,當局要給予獨特發展的專業輔導,這點毫無疑義 。

  至於農産品的産銷失調、價格波動等,當局除了應致力於內外市場的開拓外,對農會所扮演的角色,亦應重新調整,讓農會組織與幹部年輕化、專業化,並要求國際化眼光,方能使農會功能有所突破。目前農業專業人口,平均年齡老化嚴重,但年輕世代願投入農業者亦不乏其人,農運現場青年學生參與甚多。這都是好現象,當局只要順勢引導,當前的不滿與抗爭,未嘗不能促成農業的危機變轉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