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南民意如潮涌 基層力挺ECFA

2010年10月18日 09:54:00  來源:
字號:    

  香港中評社高層訪問團上周深入位於臺灣南部的高雄縣,以一整周時間走訪12鄉鎮,近高雄縣27鄉鎮的半數。從玉山山腳下一直走到臺灣海峽邊,採訪地方首長、意見領袖、農民、漁民、農會、漁會、當地信仰中心和地方産業,引領讀者對即將併入大高雄市的高雄縣有更深刻認識。中評社今日刊文表示,這一趟走下來,除了見證臺灣堅韌的生命力,也看到如潮水般民意的走向。 

  全文摘要如下:

  這次我們在高雄縣走親,最大的收穫是目睹了臺灣農漁民的質樸與拼搏精神所展現的旺盛生命力。例如,在高雄縣永安鄉,大陸、香港最喜愛的石斑,以及身形巨大的龍膽石斑8、9成都是由當地所供應。永安是一個濱海小鄉鎮,土地帶著濃濃鹽分,早年除了捕魚之外很難討生活,壯年人口大量外流。自從漁民引進石斑飼養,情況整個改觀,海洋資源逐漸枯竭,靠海原是他們的悲情,如今變成最珍貴的財富,取自臺灣海峽源源不斷的海水孕育石斑生長,賣到好價錢,連外地人都爭相到永安租漁塭養魚。 
   
“惡地質”的內門鄉又是另一個例子,當地土地屬青灰岩,堅硬貧瘠不易種植,灌溉用水不足,種多數作物都不容易有競爭力,幾年前在當地農會、農民的合作下,找到火鶴花獨有種植技術,已在日本、新加坡打下一片天,打敗世界無敵手,目前全力向大陸市場進軍,也吸引許多年輕人回流。採訪過程,中評社記者詢問一位年輕農民,種火鶴收益應該比在城市裏上班好吧?只見他靦腆的説:“不是好,而是好很多!” 

  不過,在中評社高層訪問團走訪的鄉間,不論是一年收益新台幣以千萬元計的養殖漁大戶,還是數百萬元的花農,以及收成也不錯的蕉農,共同的特色就是非常素樸。養漁的滿身漁味、種花的身上可以看到泥土、種香蕉的還打赤腳,沒有人開名貴轎車,家裏也是簡簡單單,閒暇時間就是産銷班的三五好友泡茶、聊天,研究怎麼讓産品更好,不沾染一點驕奢之氣。 

  其次,我們也看到了高雄縣民意的快速變化,緊依著臺灣海峽的永安鄉漁會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我們這裡沒有人在反ECFA、支援‘臺獨’的啦!”永安石斑近9成外銷大陸,因應ECFA將石斑納入臺灣早收清單,很快可以免關稅出口到大陸,當地漁會訂下“倍增計劃”,養殖戶都摩拳擦掌努力要提高産量。 

  此外,包括我們走訪的岡山豆瓣醬業者、盛産芭樂的燕巢農會、強打虱目魚産品的彌陀鄉漁會、種香蕉的旗山農民,乃至位於內門以宋江陣聞名的順賢宮、大樹鄉的東照山關帝廟,無不殷切期待大陸商機及陸客的到來。幾乎每一個農會受訪時,都主動提到希望打開大陸的運銷通路,把臺灣優質農産品賣到大陸;像是彌陀鄉漁會、內門農會都已分別帶著虱目魚産品、龍眼幹、蜂蜜到大陸參加農漁特産展。高雄縣10多個鄉鎮走下來,我們沒聽到有農漁民表示反對ECFA。  

  高雄縣長楊秋興離開民進黨,以無黨籍身分投入大高雄市長選舉,兩岸政策主張有了180度大轉變,在縣政府接受中評社專訪時更首度透露當選後要將大高雄建設為自由貿易港與大陸海西經濟特區對接。如果沒有深入地方,多數人都只認為楊秋興是民進黨內初選拼不過高雄市長陳菊才會脫黨;實際在高雄縣走一趟,即可發現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反ECFA態度,要在地方拿到過半選票實在不容易。民意變了,而且變很大。 

  民進黨對南二都選情顯得信心滿滿,不過地方上要求揚棄意識形態與大陸交流的聲音,卻巨大到想聽不見都難。旗山一位世代務農的蕉農很自豪的告訴我們,他的曾祖父在日據時代曾被派到大陸當農業技師,認為農民聽不懂什麼叫“早收清單”,但臺灣好吃的香蕉賣到大陸是一定要的!臺灣基層的農漁民可愛又淳樸,他們要求不多,只希望能有穩定的兩岸關係,擴大市場,改善生活。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