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ECFA生效開創新頁 臺灣經濟更添活力

2010年09月13日 09:07:00  來源:
字號:    

  臺灣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日前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及智慧財産權保護合作協議(IPR)的換文程式,兩項協議于12日正式生效。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3日發表社評認為,這不僅平息了島內的多日爭議,也開啟了兩岸經濟合作交流的新頁,使臺灣經濟更添活力。

  社評摘錄如下:

  ECFA是兩會自2008年恢複製度性協商以來,範圍最廣泛,時程最緊湊的協商。但在談判過程中,臺灣的在野黨極盡所能的醜化抹黑,非但將大陸的讓利貶為“裹著糖衣的毒藥”,聲稱會造成臺灣貧富差距更加惡化,産業受到嚴重衝擊,更將ECFA視為大陸併吞臺灣的第一步,在綠色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下,的確有許多民眾受到誤導。不過,隨著ECFA內容的逐漸披露,充分證明ECFA對臺灣利多於弊,得多於失,支援ECFA的主張逐漸成為臺灣的主流民意。儘管如此,反對ECFA的聲浪仍未平息,只是轉移焦點。

  預期ECFA生效之後,由於早收清單大陸給臺灣539項,臺灣農産品、石化、機械、紡織、運輸工具等關稅減少295億元,不但使相關商品在大陸市場更具有競爭力,也有益於在大陸市場的臺商,採購臺灣的原材料與零組件;同時,兩岸貿易將與大陸擴大內需的政策結合,有助於臺灣多項具有競爭力的傳統産品拓展大陸內銷市場。再加上臺灣開放大陸服務業及金融業,預期未來陸資來臺將更加擴大。

  此外,ECFA生效後,將可強化臺灣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舉例來説,韓國與臺灣對大陸出口商品中,前50項商品,重疊者高達33項,主要以半導體及其零件、液晶面板、石油化工業為主,一旦臺灣産品未來享有零關稅優惠時,韓國産品的競爭力就會降低;另外去年韓國對大陸出口超過5千萬美元以上的紡織産品12項,臺灣11項,其中染色針織物9項重疊,未來顯然都會成為臺灣較具優勢的産業。

  不可諱言,若干因應貿易自由化能力較弱,以內銷為主、競爭力較弱的産業,例如石材、製鞋、織襪、寢具、毛巾等産業,在ECFA生效後,不免受到衝擊,臺當局除了已編列900億加強輔導之外,也應鼓勵這些産業朝向産品差異化、彈性接單、少量多樣及建立品牌,使他們在困境中走出一條生路。

  總之,簽訂ECFA對臺灣的經濟絕對是正面多於負面,估計GDP至少可增加1.65%,總就業人口至少增加25萬7千人,總出口增加4.99%,總進口增加7.07%,試問,反對ECFA還有什麼正當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ECFA生效之日正是兩岸簽訂金門協議20週年,當年能夠突破兩岸事務性協商,正是秉持現在“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精神。有鋻於此,雖然我們深知ECFA生效之後,還有許多棘手問題有待協商,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也尚未組成,但我們深信,只要能夠“正視現實、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則必然能夠共創雙贏。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