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聯合報:兩岸關係緩和給臺灣帶來經濟紅利

2009年01月06日 11:10:00  來源:
字號:    

  一場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嘯,掀垮了西方引以為傲的現代金融體系,也將世界經濟打落深淵。從這個時點展望二○○九,所有的經濟預測都是悲觀的;二○○九對臺灣經濟而言,絕對是困難的一年。今天,臺灣《聯合報》發表評論文章説,危機就是轉機,正因為困難,也因為困難,才能展現韌性與差異。二○○九,臺灣經濟將迎難而上,也不得不迎難而進。臺灣今年還擁有一個寶貴的機會,兩岸關係和緩後的經濟紅利。

 

  社論指出,國際組織或經濟研究機構對今年全球經濟的預測頗為一致,大抵不脫貿易萎縮、成長遲滯、失業及通貨緊縮風險雙雙升高的基調,並由此擔心社會問題惡化、國際政治趨於緊張、貿易保護主義再起等;進而呼籲各國和地區必須採取積極的作為拯救經濟。在此大環境下,近年獨靠出口擴張支撐的臺灣經濟,正承受極大的衰退風險,並因臺灣內需市場規模小,外貿比重相對高,所受衝擊將更甚于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

  不過,社論認為,各研究機構雖一致看淡今年臺灣經濟表現,但對經濟成長率的預估差距不小。其中,經濟學人的預測最悲觀,最樂觀的是國際貨幣基金(IMF),與臺當局的官方預測百分之二點一相當;臺灣“中研院”、“中經院”、“臺綜院”等經濟研究機構則預測在百分之一上下。各機構自有其估測模型,但單從負百分之二點九到正百分之二點一而言,這五個百分點的差異,代表的是近六千八百億元的GDP能否被創造;這正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而以臺灣經濟的實力,這也是可以做得到的。

  社論説,總體經濟環境的相對穩定,是臺灣經濟力抗經濟衰退的最大後盾,更是待勢再起的推進器。例如臺灣的高儲蓄率,相對於美國須先經累積儲蓄的復蘇過程,臺灣已擁有支援經濟活動擴張的資源;而臺灣相對穩定的雙率更成了吸金利器。再如財政穩健度,目前臺當局債務餘額仍控制在GDP四成以下,相對於歐元區的六成上限,以及美日等發達國家早已破百,也讓臺當局擁有相對較大的空間,來推動反景氣週期的擴張財政政策。至於近三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更是穩定匯率及維持臺灣國際信用的基石。
 
  此外,堅實的産業基礎,則是臺灣經濟突破成長困境的主要憑藉。産業的建立非一朝一夕之事,現有的成就是長時期的累積,如今雖因遭逢世界經濟逆流,導致部分産業陷入險境,但也提供産業整合的契機,臺當局亦已關注;最重要的是,臺灣産業的特色是結構的完整性、技術人力的匯集及在國際供應鏈上的地位;這些,皆非全然可以快速複製的,當需求回潮,臺灣産業也將能以最快的速度響應。

  社論説,除了實力,臺灣今年還擁有一個寶貴的機會,兩岸關係和緩後的經濟紅利。兩岸設限曾是民進黨執政時期臺灣經濟的“緊身衣”,也讓臺灣失去許多隨大陸經濟擴張的契機;如今兩岸實現“三通”,互動成本的直接降低,更打通臺灣建立亞太平臺的渠道。儘管,紅利不一定立即可見;但著眼于長期,兩岸關係正常化是臺灣發展新經濟型態、邁向下一階段成長高峰的前提和利基,有了開始,就有機會。

  社論也指出,當然,二○○九的臺灣經濟,絕對是險境處處,必須步步為營。尤其,第一季失業情勢的惡化及對社會秩序的影響,已可預見其發生,臺當局自必要當成第一要務因應,不能掉以輕心。這一年,不太會有驚喜,也不需要驚喜,因為這該是實實在在做事的一年,除了第一季的消費券,第二季擴大公共建設必須實時接棒,而且不只是把錢花出去,更重要的在於穩住民間信心。信心是看不到的意念,卻有很高的傳染性,更會自我實現;艱險重重,但仍可以期待,二○○九台灣經濟將會開低走高,迎難而進。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