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兩岸資本管理政策應有全球化視野

2007年11月02日 10:25:00  來源:
字號: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的兩岸財經政策,最近終於有了較為清晰的輪廓;令人意外的是,他選了“資本”這個涉入經濟核心的敏感議題為切入點,而數日後“行政院”也有限度開放臺灣基金投資大陸股票,一時之間似燃起了兩岸資本管制政策開放有望的話題。臺灣《聯合報》今天刊載社論指出,值此全球經濟大打資本輸出戰之際,各國都在思索如何化財富為影響力,臺灣對大陸的資本進出管理政策也早該與時俱進,並且要有全球化視野。

  資本是相對於貿易經常性收支的資金,通常概分為取得經營權的策略性投資及純收益報酬的財務性投資。但無論是何者,在“行政院”開放臺灣基金投資陸股之前,當局都是採原則禁止、例外許可的政策態度。亦即臺灣資金不可以購買陸股,到大陸投資設廠也設下不得踰越凈值四成的上限,另再加上産業別的限制;至於大陸資金來臺,儘管“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早在四年前就修正開放陸資來臺,但除了可在一定條件下購買房地産等少數情況外,目前仍是不能買股票,也不能進行投資。

  社論説,這樣的兩岸資本管理政策早就飽受批評,在經濟全球化促進資金等生産要素的跨境流動下,此種層層設限的政策也愈來愈不具可行性。事實上,在一層層的轉投資設計下,無論是有心或無意,外資、陸資、臺資已是難解難分;近年在中國大陸經濟以兩位數快速成長的擴張下,無論是基於搶攻大陸市場商機的投資需求,或是中國大陸對世界市場的輸出,已從玩具、成衣、電腦等産品進化到更具攻擊力的資金,致讓當局現行的對大陸資本管制禁令,不時要面對個案衝撞的挑戰。上周宣判無罪的聯電協助和艦建廠案不過是其中一例,陸資登堂入臺案例亦俯拾皆是。

  例如大陸四大國有銀行之一的建設銀行,其旗下基金就持有逾一成臺股,臺灣最大民營企業鴻海還是該基金主要投資標的之一;再如彼岸排名第一的國有銀行工商銀行,近來大手筆投資南非最大銀行五十五億美元,不僅創下中國大陸對外投資的最高紀錄,還成為這家南非銀行在臺分行的大股東;除此之外,最近才成立但已聚集國際目光的大陸主權財富基金酖酖中國投資公司,更明言要把臺灣列入投資範圍。這一樁樁的事實擺在眼前,當局對陸資來臺政策那裏又還有可以閃躲的空間?

  因此,社論認為,謝長廷最近提出的兩岸財經政策針對資本議題切入,諸如開放中國資本來臺投資除民生、“國防”、特有技術及農業科技以外的産業、同意有條件放寬西進投資四成的上限等,算是識時務實的思考;“行政院”開放投信在島內募集的境外基金,在凈資産價值千分之四的限額內投資大陸股票,也總算為臺灣民眾合法投資大陸開了一扇小小的門。

  長期以來,當局將兩岸間政治上的對立等同於經濟上的對立,因而凡涉及中國大陸的投資資金,無論是出去或進來,多冠以臺灣安全之名而要求止步。但是,資金自己會轉彎、會找出路,更能累積實質的影響力,噹噹局一味限制資金流往對岸時,也同時限制了臺資的攻擊力;相對的,面對外來財富基金的積極性投資,當局目光卻僅及于阻擋陸資來臺,也可能在産業安全上顧此失彼,守土失方。全球經濟結構的價值鏈正快速向資本優勢傾斜,當局的資本管理政策自應揚棄舊思維,以全球化的視野布新局,讓臺灣的籌碼運用能夠攻守有度。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