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聯合報:扁當局推一週一利多是“禍國殃民”

2007年09月20日 09:01:00  來源:
字號:    

  國際信用評等公司惠譽最近對臺灣當局的財務問題提出警訊。惠譽公司表示,臺灣當局負債比率持續攀升,已超過目前受評為A評級的中數。政府債務佔國民生産毛額的比重臺灣高達百分之四十三點三。此一財政隱憂,已經成為可能負面影響臺灣評等變化的關鍵因素。

  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對於惠譽提出的警示,當局卻立刻“樂觀”回應。“財政部”官員説,當局債務增加的速度已減緩,今年上半年稅收穩定成長,預估今年若再能縮減支出,甚至可望達到財政平衡。“財政部”提出的數據五花八門,一般民眾不太容易看懂其中玄機;但卻有學者立刻跳出來反駁官員的睜眼説瞎話,指當局債臺高築已達“國債”十二兆元以上,尤其近來執政黨亂開選舉支票,形同讓臺灣財政“走鋼索”。

  “財政部”官員稱即將“財政平衡”的樂觀預估,是否真有依據呢?幾乎就在此同時,“經建會主委”何美玥宣佈了當局即將啟動“第三次稅改”,其內容可謂以大幅降稅為主,例如調降營利事業所得稅率到比香港還低的地步,再加上計劃取消對企業未分配盈餘百分之十的限制,將一舉使當局稅收損失達一千三百億。而正在何美玥宣稱如此稅收損失在當局可承受範圍之內時,“財政部長”何志欽卻對這些突如其來的減稅措施表現出處於狀況外的錯愕。緊接著,“行政院長”張俊雄在“立法院”新會期的施政報告中,正式提出了稅制改革以“稅負低,稅基廣,稅制簡化”為目標,並稱將繼續以“一週一主軸”的方式推出各種“福國利民”措施。

  社論指出,選舉將至,此時當局的“減稅稅改”與“一週一利多”政策齊發,其結果真是“福國利民”,還是“一週一筆債”呢?惠譽信評公司的觀察,其實已經提供了答案!

  稅制改革何其複雜,規模何其龐大。平民百姓難以了解其影響之深遠,當局遂一方面對民眾推出簡單討喜的“一週一利多”大放送,一方面竊取了二○○二年“經發會”決議成立“財政改革委員會”推動(實際上卻一直按兵未發)“第三次稅改”的名號。於是,當局施政預告中,一方面出現了如同其他教改、“司法”改革一般徒見口號響亮的稅制改革,一方面于執行面則推出形同大賣場“每週大特價”的各種利多放送措施,而對財政惡化後果的黑洞完全置之不理。世界上那有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敢這樣硬幹蠻幹呢?

  社論説,“一週一利多”是一個技術面向民眾討好的作法,“稅制改革”則本是一個理應致力於基本面改革的工作;當局現在卻以減稅的規劃將此二路徑捆綁在一起,可以想見其長期後果既不“利多”也不“改革”。純粹從稅制的角度而言,“稅負低,稅基廣,稅制簡化”本來是可取的原則,因為稅賦政策當然要以“人民繳得起稅”和“政府收得到稅”為底線。但當局這次太明顯以“輔選”為目的之連串減稅措施,不但不顧及財政負擔的後果,也因為減稅方案多有利於富人而更加破壞了社會公平正義原則。兩害相乘,作為納稅人的臺灣老百姓要如何來承擔這樣沉重的後果?

  臺灣當局的“一週一利多”,如果只是撒些銀子討好特定選民,花點冤枉錢也就算了。但如今搭上“第三次稅改”的便車,形成正式的減稅政策,對臺灣財政的傷害遠大於革新效果。惠譽公司提出的警訊,不是民進黨選舉對手的“唱衰”之舉,而是國際權威機構的客觀評估。以此為準據來看,“一週一利多”到底是“福國利民”還是“禍國殃民”呢?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