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中時:政商本應分際 豈能為自己“立法”省稅 

2007年09月17日 09:44:00  來源:
字號:    

  據報載,臺灣“行政院”“前副院長”蔡英文在卸任短短數月後,即轉換跑道,轉任宇昌生技公司董事長。宇昌公司在成立之初,即傳來業務上與參與人員上的好消息:就業務而言,宇昌已獲全球最大生技公司Greentech若干新藥之技術授權,最快三年後可在全球上市,故在未來預期收入上頗為可觀。就參與人才而言,該公司獲得“中研院長”翁啟惠、“中研院士”何大一、陳良博、知名企業統一及永豐余的加入,又得到“前中研院長”李遠哲、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等大老的支援,將來也可能出任董事或顧問,幾乎是黃金級的陣容,恐怕羨煞許多民間的小公司。 

  臺灣《中國時報》16日刊發社論指出,宇昌公司能夠跨出生技産業的步伐,對臺灣而言當然是好事。但是在此新聞事件中,我們也不得不從體制面與倫理面,檢視一下宇昌公司背後的政經脈絡。三十年前,孫運璇、李國鼎等人也是堪稱臺灣科技教父級的人物;他們親手規畫新竹科學園區、吸引外商進駐、派員赴海外吸收半導體經驗、最後再資助開創臺灣的資訊産業,都是居功厥偉。孫運璇與李國鼎等人的做法,就是“型塑環境、尋覓人才”,但是自己卻絕不與産業利益沾邊。像張忠謀與史欽泰等科技人才,其實都是當初由當局禮聘搭上電子高科技列車的。三十年後電子相關産業在臺灣開花結果,孫、李兩位科技教父都堪稱是“但開風氣不為師”。這樣的政商分際不但是當局扶持産業之所當為,也是政治人物操守與修為的實踐。 

  可是我們細觀宇昌公司的情況,卻發現其與早年的政經模式截然不同。據了解,蔡英文自己在宇昌公司也有大量投資,若是如此就顯然不是開創臺灣生技産業的局面而已。如果當年李國鼎先生也自己在新竹科學園區投資一家電子公司,再取得美國若干專利授權,那麼其作為就不是“不為師”,而是“身先士卒”。果真如此,李國鼎今日的評價,不但要大打折扣,甚至是負面居多了。 

  社論説,科學家願意為臺灣生技産業盡力,這也是好事。這些科學家將來可能是公司經理團隊、可能會得到授權金、可能會在學術研究之外參與公司業務,這也都可以理解。但若將宇昌生技公司未來的營運發展,與今年六月蔡英文大力遊説通過的生技産業發展條例合併來看,我們就難以認同了。前述生技條例是今年六月在“立法院”罕見地徑付二讀通過,其內容最主要就是要對生技産業免稅。該條例一共僅十三條,前面四條多為名詞定義,其第五至第八條指出,生技新藥産業之研發與人才培育支出三十五%可抵營所稅、其超過前兩年平均數者甚至可抵五十%;其新募股票價款二十%可五年抵減營所稅;其高階專業人員與技術人員之技術股票,則免計入當年綜所稅與營所稅;其科技專業認股價格可以低於票面金額。凡此種種,若僅是為不知名、不特定之生技産業而設,或許還勉強説得過去。但是,當參與遊説的蔡英文與翁啟惠自己變成受益最大公司的董事長與董事,他們將來也可能是技術股認股人、股票溢價受益人、或紅利收受人時,難道沒有一點利益回避的問題?宇昌公司剛剛成立就得到世界最大藥廠的授權,其中難道沒有一點蹊蹺?卸任“經濟部長”都有旋轉門問題,難道卸任“副院長”沒有?科學家與卸任官員就可以這樣為自己“立法省稅”? 

  社論表示,平心而論,蔡英文從政多年,外界風評不惡,鹹認她是位頭腦清晰、精明幹練的行政人才。但我們也無法對政商分際應有的底線視而不見。同理,翁啟惠、李遠哲等人對臺灣生技産業的關心也是有目共睹。但是科學家再怎麼單純,也不能合理化結合卸任官員為特定對象遊説租稅減免。三十年來,臺灣出現過不少科技教父級的人物;他們都曾以但開風氣不為師的氣度,為臺灣的科技環境努力。他們一路“保持距離”,或許會使得臺灣的産業發展路程坎坷一些,但在政治倫理的自我規範上,卻也是唯一一條坦蕩的正路。當年的科技教父當然也知道有其他捷徑,但是他們都“非不能也,不為也”。我們珍惜“蔡副院長”得來不易的名譽,乃有是論。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