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稅制不健全貧富差距大 當局如何解決購屋難

2007年09月03日 15:12:00  來源: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1日刊載社論説,倡導自用住宅土地增值稅優惠稅率適用放寬為“一生一屋”記者會上,當被詢及政策調整偏袒富人,對無力購屋之升斗小民並無幫助時,“財政部長”何志欽回答,一生一屋政策是讓中産階級換屋的夢想容易實現,至於民眾買不起房子,並非“財政部”所能解決。果然是學者從政,回答問題如此直接,如此誠實,一點都不拐彎抹角,一點都不油腔滑調。的確,民眾買不買得起房子,主要應該問自己是否夠努力賺錢,也是否願意犧牲其他慾望專心購買房屋,不能全部怪罪“財政部”的施政與決策。但若説民眾買不起房子,“財政部”乃至當局一絲絲、一點點責任都沒有,恐怕也非持平之論。至少如果“財政部”能夠妥善利用租稅工具讓房地産漲幅不要如此驚人,有工作、儲蓄能力與意願的民眾即使短時間無法購屋,持之以恒也可以買得起房子,如果整個行政團隊可以把經濟搞得好一點,民眾財富增加快一點、多一點,也可以輕鬆、早些買下自己的房子。

  

  社論認為,民眾買不買得起房子,應該從供應與需求兩個面向來探討。就需求面而論,影響、決定民眾買不買得起房子的因素太多了,包括是否祖上有德含著銀湯匙出世、賺錢的本領如何、是否有沉重的家累,以及是否願意犧牲其他偏好與興趣專心集中資源購買房子等主客觀條件。眾所週知,每一個人的出身背景、智慧與能力、體力都不相同,甚至身上的負擔也不相同。有些人根本不用煩心房事,一生下來就有大批的房地産可以繼承。有些人有富爸爸,雖然沒有大批房地産可以繼承,但衣食無慮,可以就讀好學校,找到好工作,很快賺足買下房子的銀子,或者富爸爸可以補助大部分。但很多民眾,不但沒有可以繼承的房地産,沒有富爸爸,可能家中始終一貧如洗,或者先天智力、體力即不如他人,不但不能好好讀書,好好工作,即使有個糊口職業,待遇不佳,勉強領了薪水,養家活口外,還要扶養堂上老父老母,如何能夠湊足費用買屋?這些因素,坦然言,都只能由民眾自行負責,一點都不能怪罪、歸責“財政部”或當局。十來年前,曾經有所謂“無殼蝸牛”走上街頭,睡在忠孝東路街頭上,抗議房價太貴買不起。雖然引起很多民眾同情,但也有旁觀者嘲諷,該工作的時候不工作上街頭,活該買不起房子。我們認為,因為當局控制物價無力、無效,導致房地産價格一飛沖天,理應接受民眾質疑與批評,其他方面,民眾買不買得起房子,大部分還是要檢討自己。

  

  但若從供應面,也就是房價太貴以致民眾買不起來檢討,我們認為當局多少要負些責任。就以上面所稱的無殼蝸牛抗議物價、房價太貴為例,當局即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雖然,兩次國際石油危機造成全球物價大漲,島內房地産售價也由一平米平均二、三萬元,飛漲至一、二十萬元,以及隨後的三、四十萬元,大多數民眾雖能理解國際性通貨膨脹很難避免,但當局後知後覺以致物價風暴轉眼侵襲全臺,尤其房地産價格因而一夕數變,甚至造成一般收入者高攀不上,當局控制、平穩物價無力當然難辭其咎。即以現在臺北房價高漲為例,每位市民要不吃不喝達九年以上才能買下三十三坪棲身之地,雖然買屋人自身財力不佳是主因,但物價、房價飛漲,當局能夠説毫無責任?退一步言,臺灣的不動産交易是在自由經濟市場上進行,價格漲跌完全受制于供需因素,不應歸責“財政部”或臺當局,但必須指出,近十幾年來,當局停徵證券交易所得稅及土地交易所得稅,買賣股票及土地賺錢不用承擔任何稅捐,當然鼓勵有錢人熱衷,甚至熱愛股市、房市投資買賣,在錢滾錢、錢賺錢鐵律下,炒熱、炒高了股市、房市行情,也製造了大批身價上億富人,在富人積極買進,價格隨之上漲,利潤也隨之擴大,又再鼓勵富人進場炒作的迴圈刺激下,臺灣的房地産行情豈有不漲道理,“財政部”稅制不健全,又豈能推卸無法防止于先,又不能避免推波助瀾于後的責任?

  

  社論最後指出,民眾買不買得起房子,首先要問民眾是不是勤勞賺錢,是不是毅力堅定;再來要問當局是不是提振景氣,讓全民財富增加具備購屋能力;也要問當局是不是能夠穩定物價,讓房地産行情維持在應有水準而非望之生畏的天價之上;當然,稅制如果健全,貧富差距即不會如此懸殊,房地産行情的飆風也可以有效抑制,那時,再買不起房子,就不能抱怨、怪罪“財政部”及臺當局了。

 

[責任編輯:張弛]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