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一帶一路”成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2017年05月17日 07:3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中評社北17日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三年前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取得了重大進展。通過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將約60個亞洲和歐洲國家連接起來的經濟合作計劃,已成為中國新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帶一路”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轉型升級、走出衰退泥淖的新引擎。中國正在積極發揮領導作用,為全球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文章摘錄如下:

  “一帶一路”成為創新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一帶一路”將成為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一道共同努力,積極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

  “一帶一路”是在全球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因素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中國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而實行的一項互利共贏的倡議,開展跨國互聯互通,提高貿易和投資合作水準,推動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積極通過提高有效供給催生新的需求,實現世界經濟的再平衡,有助於中國實現新一輪經濟增長,重塑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

  三年來,在雙邊層面,中方同哈薩克、馬來西亞等30多個沿線及其他國家簽署了産能合作有關文件,把産能合作納入機制化軌道;在多邊層面,中方推動發表《中國-東盟産能合作聯合聲明》、《瀾湄國家産能合作聯合聲明》等文件,和有關國家共同謀劃産能合作的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方積極推進與沿線國家的鐵路合作,這也是沿線國家的需求。

  2013至2016年,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超過600億美元。截至2016年底,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合作建立初具規模的合作區56家,入區企業超過1000家,總産值超過500億美元,上繳東道國稅費超過11億美元,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超過18萬個。

  中方發起設立産能合作基金等金融平臺,推動各類金融機構採取多種方式支援産能合作項目,推動産能合作與人民幣國際化相互促進。

  截至2016年底,中方與53個沿線國家簽署了雙邊投資協定,與54個沿線國家簽署了避免雙重徵稅協定,促進資本、技術、人員等要素有序流動和優化配置,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與沿線國家共同應對各類風險挑戰。

  “一帶一路”倡議極大地推動了貿易與投資。2015年中國與陸路和海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接近1萬億美元,佔到了中國貿易總額的約四分之一。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已超過了中國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而且差距正在日益擴大。

  同時,“一帶一路”直接推動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國已經與21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向7國機構投資者發放人民幣額度,並在8個國家設立了人民幣清算行等。2015年人民幣貿易結算已佔到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25%。

  中國積極推動融資機制多元化,積極鼓勵商業銀行、半官方區域合作基金和民間資本參與“一帶一路”項目,使項目更加商業化。

  能源資源合作已成為“一帶一路”建設有力載體,以能源資源促共贏發展。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