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柯文哲的反問 民進黨應聽仔細

2017年04月06日 08:3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6日發表社論《柯文哲的反問 綠營不能回避》,摘錄如下:

  臺北市長柯文哲直言,臺灣最大的問題是“我看你不順眼就把你幹掉”,他認為,“去蔣化”沒有辦法解決臺灣真正的問題。此言一齣,果然引發綠營撻伐,甚至有激進的“臺灣建國工程隊”為表達對柯言論的不滿,徑自將鄰近臺北市政府的蔣介石銅像“斬首”,還學習IS蒙面拍攝影片上網,全然不顧社會觀感與恐怖聯想。

  面對此情此景,柯文哲不禁感慨“臺灣會更合作、團結嗎”、“還是經濟實力變得更強”?柯文哲自認“墨綠”,對蔣介石的歷史評價不問可知,此番表態,難免有人解讀在為競選連任鋪陳。拋開動機論,他的反問其實很值得臺灣社會每一個人,特別是綠營人士去思考與反省。畢竟,太過執著于過去,而且只願意選擇自己認同的結論,反之則斥為無知或別有所圖,就會讓自己跌入理盲的深淵。

  臺灣幾百年曆史中經歷過各式各樣的統治者,每一段歷史都有受害者,若細論之,基本上沒有哪個族群可以倖免于加害者罪名。正如柯文哲所言,如果每個人都要執著自己的一段,臺灣只會愈來愈分裂。不僅如此,恐怕誰也不能自外于加害者的角色,這會讓臺灣眼前的困局更複雜、更難解。

  當民進黨自以為代表本省人來清算所謂“外來統治者”的國民黨時,自己卻同時變成了原住民抗爭的對象。歷史上傷害原住民最深的,恰恰是清朝時代渡海來臺的閩南人和客家人,而這些也正是民進黨一直以來賦予悲情的族群。

  但細究原住民的部落衝突史,或許又可以發現,其實從來就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原住民群體,有的只是部落之間的對抗與殺戮。若不摒棄冤冤相報的鬥爭邏輯,這種不斷的追問就會成為每個臺灣人的原罪,誰也無法心安理得地自居受害者的道德制高點,而讓他者只配作為加害者接受道德的無盡審判。

  當然,綠營恐怕沒有這樣的擔心,因為在他們看來,加害者只有國民黨和蔣中正,只要把蔣徹底掃進歷史垃圾堆,再把國民黨徹底推翻,臺灣就可以實現所謂的“轉型正義”,而綠營言必稱的“公平正義”就會在臺灣實現。至於本省人對原住民的排擠,日本人對全體臺灣人的壓迫,統統不在他們關注的視野之中。

  但這應該只是綠營的一廂情願。當民進黨為了爭取原住民的選票而做出一系列承諾時,就必須想到未來終究要面對承諾兌現的那一天,否則就會遭遇原住民的抗爭。至於國民黨,作為百年大黨,歷史上經歷過無數次的挫折失敗,但每次都能浴火重生,如今即便再遭挫折,也不能斷言不會再起,民進黨徹底清算國民黨的如意算盤恐怕很難實現。更何況,綠營的史觀充滿史實的謬誤與基於現實政治利益所做的扭曲,根本經不起推敲,即便有政治人物強力推動,也終究不過是曇花一現。

  我們也要勸告臺南市長賴清德與臺中市長林佳龍,你們都有志更上一層樓,不要為了贏得基本盤支援,就不惜扭曲歷史來迎合選民,等到進入臺當局那一級的選舉時,現在的荒謬就會如影隨形,成為爭取更多群眾支援的障礙。柯文哲反對去蔣化的言論其實就是給綠營政客的提醒,若真志在大位,就不要只圖眼前利益而斷了自己後路。

  回到柯文哲之問的原點,無論是綠營還是整個臺灣社會都應該意識到,當前臺灣最大的問題還是經濟。政治人物一切努力都應該以改善人民生活為目標,人民也應該以此為選擇與評判政黨和政治人物的唯一標準。

  轉型正義是成熟社會必須實現的基本價值,但不代表必須全面否定過去,更不該用歷史人物之非,為現實政治服務,作為打壓政敵的藉口。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歷史事件的真相,應該由歷史學家來處理,今人所能做的只是為史家的研究提供充足的素材與足夠的自由空間,並鼓勵不同觀點的學者通過不斷的意見交換來達到真理愈辯愈明的目標。

  政治人物對歷史人物還是少説兩句為妙,不然的話,政治干預學術,或者是讓學術獻媚政治,最後都會讓社會生病,讓臺灣沉淪。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