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鄭劍:時下的臺灣為什麼亂?

2015年12月29日 14:0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12月29發表臺灣問題專家鄭劍的評論文章指出,時下的臺灣為什麼亂?孔子有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篇》孔子的這段話,似乎給出了一種答案。

  從社會角度講,孔子這句話的道理在於,一切亂源的根子在於名不正。名不正,真理便講不明,道義的標桿就樹立不起來。假如人們不知何為真理、道義指向哪的話,不同政治勢力南轅北轍的主張,便都可以找到蠱惑人心的操作空間。換言之,各種政治野心在這樣的社會裏,都可以生存甚至發展壯大。他們可以製造議題,激發民眾情緒,營造社會熱點,掌控社會資源。廣大民眾則無所適從,只能被政治人物牽著鼻子走,忽而左忽而右,忽而前忽而後,茫然懵懂,“無所措手足”,也不知後果如何。如此以來,社會的發展就會失序,就會迷失方向。當今的臺灣社會,由於李登輝、陳水扁長期推行“臺獨”分裂路線,“極端民主”大行其道,民粹主義一浪高過一浪,導致民眾的國家民族認同混亂、政策施政主張對立,形成壁壘森嚴的藍綠兩大陣營;第三勢力拿不出強有力的鮮明主張,苦苦掙扎以求出頭之日;軍隊不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部隊士氣低落,官兵“數著饅頭過日子”,整個社會失序、失穩,缺乏持重的氛圍!這便是名之亂。

  民進黨也想過“正名”。如陳水扁8年執政期間,打過“臺灣正名”的旗號。民進黨和陳水扁“正名”的方向是“臺灣獨立”,割裂臺灣與整個中國的關係,把“中國臺灣”變成“臺灣國”、“中華民國臺灣地區”變成“臺灣共和國”。為了“正名”,陳水扁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強行推動“去中國化”,大到“憲法”、“行政”體制,小到標語口號、“護照”封面、企業稱呼、街道命名等等,統統改“中國”、“中華”為“臺灣”、“福摩薩”,一點一滴建構“臺灣國”體制結構。但這樣的“正名”有違民族大義、不符合歷史事實、挑戰國際現實、忤逆歷史潮流,搞亂了臺灣的政治體制,搞亂了社會的穩定秩序,搞亂了民眾的思想意識,最終搞亂了臺灣社會秩序和發展方向。民進黨和陳水扁這個方向的“正名”,導致島內陣營衝突、兩岸矛盾激化、國際社會疑慮,臺海和平穩定局面不再,戰爭與衝突的危險不斷上升。島內不同主張的民眾勢同水火,兩岸人民之間矛盾激化,骨肉同胞變仇人,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實踐證明,陳水扁和民進黨的“正名”越正越亂,臺灣的社會問題依舊,依然名不正言不順。陳水扁8年執政不但搞亂了臺灣,也搞垮了民進黨,搞臭了自己。陳水扁和民進黨用自己的“正名運動”證明了其“正名”的方向有誤,證明了“臺獨”不可行,“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嘛”(陳水扁語)。而陳水扁自己講這樣的話,已經與“正名”的本意毫不相干了,到了寡廉鮮恥的小人地步了。這就是孔子講的“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論語?子路篇》)。

  陳水扁執政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連陳水扁政權本身自始至終都“名不正”。大位來的不光彩,第一次是鷸蚌相爭的結果,他自己都沒有想到,所以在野黨不服氣,多數選民不認同,民進黨內也有不少人心不甘;第二次是“兩顆子彈”的結果,更名實不符了,陳水扁強行佔據了本屬於國民黨候選人連戰的大位。結果,黯然下臺,旋即入獄。目前,陳水扁在質疑中保外就醫,不坦蕩,也名不正言不順。可以想見,他今後的日子還是不會好過。

  陳水扁曾一度有過一些自知之明,試圖做到名實相符。2000年上臺,提出“聯合政府”口號,找一貫反“臺獨”的國民黨軍人出身的唐飛挂“相印”;“降低”身段,向“臺獨”死對頭郝伯村登門請益,倒也一時使一些人士對其有所期望。在兩岸政策上,提出“四不一沒有”的主張,以安撫大陸和國際社會,也一時穩定了臺海局勢。大陸方面“聽其言觀其行”,給了他機會;美國人給以肯定,還不時有所鼓勵。進而,陳水扁提出“兩岸統合”主張,鬆綁兩岸經貿政策,單方面開放金廈“小三通”,甚至一度還流露出不否認“九二共識”的念頭(被蔡英文緊急喊卡)。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陳水扁堅持“臺獨黨綱”這一條始終是明確的,在否定“九二共識”上最終毫不含糊;公然推出“一邊一國”,直接挑戰大陸底線;強行“廢統”,自食其言;身為在朝人士頻頻組織街頭抗議示威,民進黨人的激進基因一點未變;帶著李遠哲“向上提升”替代國民黨“向下沉淪”的光環上臺,整個家族貪污腐敗;推行“臺獨時間表”以“臺獨”掩蓋“貪腐”,極力轉移“反扁”社會運動矛頭所向。陳水扁和民進黨兩屆政權,權位獲取不當、政策施政方向與既有“法律規定”抵觸、行為方式與執政者身份錯位,其“名”之不正可謂登峰造極!由此,持續八年的政治動蕩和兩岸關係緊張、高危,便順理成章了。

  目前的臺灣,國民黨重新上臺已近8年,但撥亂反正不夠,未能把李登輝、陳水扁20執政搞亂的臺灣之名全面更正過來,一些方面還愈演愈烈。所以説,臺灣正名不但必要,而且也有緊迫性。如果不迅速地、徹底地正名,再過4到8年,年輕人受毒害更深,一些問題可能固化,根深蒂固,臺灣病入膏肓,再正名難度會更大。當今世界,發展變化一日千里,臺灣已經有了“失去的20年”,沒有機會再失去了,再失去靠自己的力量可能永遠也找不回來了。

  現在,臺灣也出現了向正確方向正名的機遇,就是新的選舉。當前,島內民眾支援和平穩定,向“一個中國”正名才是長治久安之道;國際社會期盼臺海安定,認同“九二共識”就有了定海神針;祖國大陸寄望臺灣人民,選擇反對“臺獨”的政黨和政治主張有利於享受和平發展的紅利;中國崛起必須解決臺灣問題,兩岸復歸統一是大勢所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必然。實現這樣的正名,有賴於島內選民手中的選票。選民應當把這次選舉作為臺灣的正名之選,從60多年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兩岸關係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中汲取營養,在對國際和地區大格局變化調整趨勢的冷靜觀察中思考臺灣的地位出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把握臺灣的未來,在兩岸共圓中國夢的共同奮鬥中選擇自己的生涯規劃,把臺灣的前途命運與整個中國的前途命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進而選擇所支援的政黨、政治人物和政策主張。從根本上講,選舉不完全是選擇某個黨、某個人,而是選擇什麼樣的政策、支援何種政治路線,有什麼樣的選擇就有什麼樣的兩岸關係、未來願景和個人命運,戰爭與和平、穩定與動蕩、發展與停滯、被動與主動,等等,一切皆有可能,向不可能的事務挑戰絕非明智之舉。臺灣島內有識之士,一切主持正義的力量,要高度警惕“臺獨”分裂勢力的險惡用心和偽裝面目,充分認清“臺獨”主張的危害,堅決地反對和遏制“臺獨”,全力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良好局面,絕不能讓其得而復失。

  臺灣方面經常給大陸方面講孟子的主張:以大事小以仁,以小事大以智。現在看來,臺灣方面強調孟子,要求大陸“以大事小”成份實一些、多一些,約束自身“以小事大”虛一些、“予取予求”成份多了一些。筆者不反對在兩岸關係中提倡孟子的這個思想,但是要全面深刻地認識孟子這個思想的全部含義,不能片面。智、信、仁、勇、嚴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孟子最主張浩然之氣,浩然之氣以信義為先。所以,孟子“以小事大”中的“智”,絕對不是提倡耍弄小聰明,像蔡英文那樣以為可以糊弄過去,而是建立在信義基礎上的“智”。孟子給大國和小國同時出的這個主意,是一體兩面的,是建立在互信基礎上的。一方仁義,光明正大;一方欺騙,鬼蜮伎倆,不符合孟子思想的真諦。孟子的主張從信義之士嘴裏説出來,筆者覺得坦坦蕩蕩。但從一些民進黨人嘴裏説出來,總覺得令人質疑,因為後者不坦蕩的前科太多了。沒有互信,“大”、“小”本無從談起。

  兩岸議題是繞不過的,想做“桃花源中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是不可能的。地球已經進入全球化時代,兩岸已經緊密一體化。11月7日“習馬會”的強烈反響證明,兩岸問題始終是島內政局變化的樞紐,不關心也得關心,想放棄也放棄不了。臺灣的正名,一是名要正,二是名與實要一致,三是名、實與勢互為一體。大勢決定走向,走向決定名份,名份決定取捨。臺灣的正名方向,從根本上應順應大勢。必須正“一個中國”的名,這是春秋大義;必須正“九二共識”的名,這是客觀事實;必須正中華文化的名,這是民心所向;必須正兩岸統一之名,這是歷史必然。(作者鄭劍為北京學者)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