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的民主倦怠症和經濟厭食症

2015年12月22日 15:3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22日社論説:這次島內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對臺灣而言,比起是否帶來“政黨輪替”更重要的事,是應該思考臺灣的民主政治為何失去了解決問題及實現願景的能力。如果民主只是人民4年一次的“頭家嘉年華”,政治只是在“換人做做看”的走馬燈中輪迴旋轉,所有經濟社會問題卻長期依然故我,絲毫沒有解決;那麼,便難怪民眾會對民主感到厭倦。

  臺灣2016大選選情冷淡,真實投射了臺灣人的民主疲乏症。除了即將權力到手的民進黨表現得亢奮不已,許多民眾卻根本不想聽到選舉新聞,有些人則早已打定主意不去投票;包括過去反映某類草根狂熱聲音的計程車司機,也失去推銷自己意見的興趣,認為誰來主政“都差不多”。這些景象,比起十幾、廿年前民眾四處追逐政見發表會、搶購政論書刊的熱情,已經是恍如隔世。而恍如隔世的背景,是人民一再被掏空的期待,是政治人物的舌燦蓮花變成水影,許諾的玫瑰園卻從未出現。

  回顧2000年首度政黨輪替的陳水扁當局8年,許多時候都是在清算及收拾國民黨任內的舊帳,包括黨産追究、核四停建、教育改革、金融改革、修改課綱,以及兩岸經貿由“戒急用忍”改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乃至多項虛晃一招的衝撞如“入聯公投”、“軍購公投”等。倏忽16年過去,這些議題多數卻仍懸而未解,核四、教改、課綱、金融機構整並問題依舊存在,而國民黨的黨産則仍猶如民進黨的政治提款機,年年搬出來追打。這還不包括陳水扁如何利用大權在握及金融改革的操作,大肆撈取了自己家族的資産。

  2008年的政黨再輪替,馬當局花費了許多心力讓兩岸關係融冰,為兩岸從危機導向穩定,更讓和平紅利擴散至外交領域;但由於行政效能的荏弱和怠惰,臺灣內部許多政經沉痾卻依然懸宕如故。例如,核四爭議以“封存”假裝結案,但能源結構不良、空污問題日益嚴重;教改以12年公共教育灌水,卻掩不住整個高等教育品質下降、人才供需失調的窘境;産業轉型不如預期,卻使得薪資凍漲及青年低薪愈形嚴重,當年的“六三三”支票變成了空話。在這種情況下,馬英九的執政能力受到一波波街頭抗議挑戰,尤以居住正義、世代正義、年金正義的問題最為棘手。

  由此可見,政經及社會議題長年來一談再談,卻始終懸而不解,是民眾對民主感到倦怠的主要原因。選舉時,政治人物連篇大話,若民眾只知一味盲目憧憬、追隨,卻不加以質疑、監督,即使開出的選票數再高,並不保證他們描繪的好景會主動實現。兩次政黨輪替,16年時光荏苒,臺灣一直止步不前、甚至往後倒退,在在説明民主絕對不該是選購彩券般的押寶遊戲,而必須有更積極的參與,必須有就事論事的堅持,必須有超越藍綠的理性。

  伴隨民主的倦怠症而來的,是臺灣的經濟厭食症。長期以來,臺灣民主被賦予的任務,幾乎集中在抽象的“政治認同”、“憲政爭議”或實質的“分配正義”問題上,卻從未將經濟能量的提升或創造視為政治人物的重要業績;許多時候,人們甚至將許多經濟發展計劃視為“邪惡”及“貪婪”的事。這種“先政治、後經濟”的思維,不僅養成政治人物競開福利支票的惡習,也給了官員假藉建設名義上下其手圖利自己的機會,並導致臺灣經濟發展思維及體制改造的落後。更嚴重的是,這也帶來對經濟“殺雞取卵”的惡果,不堪這種落後體制淩虐的企業,紛紛移往海外發展;而島內能夠推動的新興産業或建設計劃,則愈來愈少,愈來愈慢。

  民主政治是普世價值,但它的局限也越來越明顯,這是舉世皆然,不唯臺灣如此。問題是,臺灣的民主化進程不過二、三十年的時光,一度還被視為華人世界的典範,如今即已走到困乏沉滯的地步,這難道不是令人悲哀的“早衰症”?進一步説,當臺灣政治人物滿口改革、進步,卻推不動任何實質經濟建樹,一味揮霍臺灣經濟奇跡年代留下的資産,而無法從根源點燃臺灣21世紀的發展動能;試問,年輕世代的就業機會、薪資報償、居住正義要從哪來?

  本週末,九家媒體將共同舉辦連續兩場大選辯論會,朝野政黨總算有了切磋、交鋒的機會,希望他們能嘗試解答臺灣的民主倦怠及經濟厭食的困惑。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