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沒營養的臺灣選舉新聞

2015年12月18日 10:3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17日發表評論説,臺灣選舉已進入短兵相接的熱戰階段,各媒體對選舉新聞報導的比重已日益顯著,即便如此,媒體報導多無法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既無法給民眾更多有利於選賢與能的資訊,更無法針對候選人政見作更細緻的厘清與討論,部分媒體甚或淪為特定政黨或候選人的助選工具,全然失去應被期待的角色與定位。

  首先,部分媒體仍從既有的藍綠框架中來看問題及産制新聞,恐怕會更深化藍綠結構。其新聞産制違背比例原則能清楚地從是否曝光、新聞長度、報導或寫作角度來清楚發現;特定立場明顯的媒體對於符合立場的素材便認為有新聞價值,加碼從正面筆調報導,對不符合其意識形態的素材,即便有新聞價值與意義,不是刻意忽視,就是輕描淡寫,深怕這類的新聞露出會為不同立場的政黨或候選人加分。據此邏輯,應講求的平衡報導或比例原則早被拋諸腦後,媒體或已成為特定政治力量的開路先鋒。

  其次,藍綠的交鋒攻擊、爆料或是衝突,仍是新聞聚焦的熱區。民進黨猛攻王如玄軍宅案、國民黨反攻蔡英文的土地投資案,媒體多會以大量新聞産制來聚焦相關衝突內容;即便衝突是新聞的重要元素,但媒體仍應該置焦于相關背景政策或當時環境脈絡做説明,或檢視爆料內容的真實性,從制度面來檢視防堵機制,而不是“撿到籃子裏的都是菜”,不加思索地全部將其産制來喂給觀眾。此種操作思維,更會讓觀眾對選舉抱持負面觀感,對臺灣民主發展未必有利。

  再者,新聞對於各黨的選舉策略、戰術花絮或是陰謀論著墨的篇幅,永遠比政見內容的説明要多得多;國民黨“換柱”是最顯著的一個例子,媒體會放大檢視國民黨巨頭間的心結,也會隨著名嘴的爆料來添油加醋,支撐自己的推論,但鮮少會嚴格檢視名嘴爆料內容的真實性,或許民眾更會質疑媒體在此事件中已非旁觀者,而已成為事件中推波助瀾之關鍵角色。又如一位候選人為搶媒體曝光“跳火圈”的操作,多家媒體均以顯著篇幅加以報導,平白無故的做了該位候選人的宣傳工具,或許只是為避免“獨漏”,但該則新聞對觀眾來説又有何正面意義?或許連媒體高層都會語塞。

  媒體寧願捕風捉影的報導各類陰謀論或是全無營養的花絮,説穿了只為衝收視率,但這制式操作卻會使閱聽人獲取的選舉資訊流於片段及浮面,無助於選民汲取和選舉有關的專業知識,建構有意義的投票行為。是以媒體應該以一定的篇幅來細部説明比較候選人的重要政見,好歹依據民眾關心的區塊或民調數據來做政見報導之規畫,培養理性的投票的選民。然很可惜的,媒體多喜好誰領先或可能當選的賽馬式民調數據,即便有些許分析,也未必精準客觀,對選民亦無正面幫助;更甚者,部分媒體的民調選取或公佈還可能有策略考慮,民調所應展現的價值已然失真。

  針對前述,媒體或許會喊冤,認為自己是依據新聞專業與倫理來産制新聞,但又有多少觀眾會相信這自我感覺良好的辯解?勇敢跳出框架,重建有價值的定位,絕對是島內媒體的當務之急。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