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應棄李登輝情結 以融合結束冷和

2015年12月16日 08:5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16日社評指出,臺灣的“統獨”爭議發展至今,“臺獨”的認同度愈發高漲,但其實所謂天然“獨”只是一個偽命題,太陽花世代的國族認同和“反中”情結當然不是天生的,而是20年來李登輝路線的最終發展結果。而蔡英文,事業發跡于李登輝執政時期,也最忠實繼承了李登輝的路線,可以預見,未來的臺灣政局將是李登輝路線的全面推展。吊詭的是,李登輝自己執政時期都難以實現的路線,現在反而終於有了實現的可能。

  但是,臺灣的前途命運卻不應該建立在20年前的基礎之上,彼時臺灣經濟騰飛,可以跟大陸一較高低,每人平均財力更是遠超大陸,如今情勢早已逆轉,大陸很多省的經濟總量已超過臺灣,假以時日,每人平均收入超過臺灣不是不可預見的結果。至於基礎科學水準、研發投入、企業規模和産業鏈的完整度,漸非臺灣所能及,大陸有足夠的潛力後來居上。

  不僅如此,兩岸關係歷經8年全面發展,也早已超越過去單純血緣和情感的連結,而是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上不斷推進全面融合。但是,蔡英文想要推動的李登輝路線則無視這一全新局面,反而竭盡全力形塑“反中”氛圍,為了躲避大陸,甚至不惜重新啟動李登輝時代就宣告破産的南向政策。

  殊不知當年大陸很少海外投資,如今大陸無論國企、民企也都紛紛走出國門,分赴世界各地尋找商機。過去臺商在海外新興市場所要面對的問題只有當地惡劣的投資環境而已,如今則大不同,臺商要跟陸商競爭海外市場,而陸商的背後卻還有大陸政府的強力支援,特別是一帶一路戰略下的全面合作體系。

  如果臺灣與大陸為敵,臺商被排除在這個體系之外,不難想像臺商南進的結局如何。跟陸商合作應是臺商的理性選擇,可共同開拓海外市場。面對這種局面,政黨輪替後的臺灣當局又該作何選擇?或許蔡英文會發現,即便轉向東南亞和印度,還是擺脫不了大陸因素。

  這正是蔡英文和李登輝路線的困局所在。如果蔡英文的新當局一味回避大陸,甚至不惜跟大陸交惡也要拒不承認“九二共識”,那麼臺商將同時失去大陸和海外兩個市場,既不能前進大陸、分享大陸經濟發展的各種機遇,也難以在海外市場形成強大競爭力,反而要跟大陸展開競爭,內耗之後自然也就難以取得正向的收益。

  蔡英文應該充分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更應該直面大陸因素的無所不在。對臺灣來説,根本出路在於與大陸繼續維繫和平友好的互動關係,進而繼續朝向互相融合的目標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既不失去大陸市場,又能培育開拓海外市場的能力。

  當然,也有很多人擔心紅色供應鏈的吞噬效應,會讓臺灣失去目前具備的領先科技技術。事實上,産業界所以對大陸市場趨之若鶩,並非不知道大陸相關産業趕超臺灣的可能性,臺灣的産業界考量的重點在於,如果現在不去搶佔先機,未來更不會有此機會。現在通過合作,或許還會幫助臺灣的科技業者獲得一絲喘息之機,並在此過程仲介入大陸相關産業的發展,將臺灣的標準、規則和技術原理置入大陸,從而繼續保持臺灣科技的領先優勢,或者至少能夠共同進步、繼續領先全球。

  文章説,蔡英文若組成新當局應該充分體認這一歷史大勢,採取積極有為的行動,這並非要求臺灣自動繳械,放棄自己的主體性。而是要逐漸實現對“反中仇中”撥亂反正,讓臺灣人民重新以積極正向的姿態面對中國大陸,不再將發展臺灣和合作大陸對立起來,而是要實現愛臺灣和旺中國的統一。對臺灣來説,二者本就不應該是有你無我的關係,而應該是共創雙贏的關係。

  我們期許未來的臺灣新當局能夠採取切實的善意行動,不要為兩岸相互融合設置障礙,而是應該創造條件,讓更多的臺灣民眾可以懷著互利共贏的心態前進大陸,與大陸業界展開闔作,並在合作過程中實現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相互包容和融合。也只有通過這種深層次的融合,才能逐步消弭兩岸民眾之間的理念對立和價值衝突,從而實現兩岸民眾真正的相互理解。

  兩岸關係已經進入和平發展階段,早已不再是兵戎相見的緊張局面,但是如果李登輝路線真的主導臺灣政局,那麼現在的和平也終將不過是類似冷戰對立的冷和平,無法實現兩岸人民的真正和解。準備執政的蔡英文,應下定決心拋棄李登輝情結,推動兩岸真正的和平與和解,面對兩岸民眾相互融合的需求,讓歷史帶領人民走上可長可久的融一道路。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