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民進黨對兩個千億投資的兩套標準

2015年12月16日 08:2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16日社論指出,最近兩岸有兩個千億(新台幣,下同)投資在半導體界引起震撼。一是臺積電赴中國大陸設立十二吋晶圓廠,創臺灣半導體業西進金額與技術層次的雙高紀錄。另一個千億投資,是大陸紫光集團,繼日前入股我封測廠“力成”後,高調宣佈要入股“硅品”與“南茂”封測廠,這三投資案總投資金額亦逼近千億。

  同是半導體業,同是千億投資,民進黨對臺積電登陸輕描淡寫,對硅品迎來紫光對抗日月光則炮聲隆隆。對臺積電登陸,蔡英文説:“企業要有全球佈局的需要”,一貫的蔡式風格回應;但前“經建會主委”尹啟銘指稱,蔡英文稍早拜會企業大老即知此事,基於選舉考慮表示支援;智囊林全則跳出來護駕,辯稱此事是他負責評估,與蔡英文無關。至於紫光參股臺灣封測三廠,民進黨則火力全開抨擊,黨團要求臺當局“經濟部”要先向“立法院”報告,才能處理紫光案。林全也指稱,紫光案不宜由現在的臺當局處理,“經濟部”應暫緩審查。言下之意,民進黨將全力阻擋此案。

  繼“軍宅案”與“滅頂案”後,紫光案已成為民進黨在選戰中的主攻目標;“臺灣公司變中國公司”的耳語,把國民黨逼到墻角。問題是,細究民進黨一向的“逢中必反”,對照處理臺積電登陸與紫光參股的兩套標準,這兩宗影響兩岸半導體界的重大事件,其實只是被民進黨當作廉價的選舉操作。

  臺積電帶著資金與技術登陸,與紫光挾著銀彈撒錢並購,加劇島內對兩岸産業天平向大陸傾斜的憂慮。然而,要對抗這股紅潮,不能只是採取“閉關政策”,忽而“阻進”,忽而“阻出”,而必須權衡兩岸半導體産業發展的現實。

  去年中國大陸進口半導體總額2176億美元,規模已和石油相當。其中,其半導體産品的貿易逆差高達1567億美元,較前年大增9%。由於大陸已是全球最大的手機、平板等IT産業製造基地,扶植自身半導體業,自然成為其重要的發展目標。

  臺積電過去5年大陸業務的年複合成長率逾50%,如此高的成長率,意味大陸半導體市場不再只是遠方的風景,而是近在眼前必須掌握的商機。不只晶圓代工業,臺灣IC設計業與封測業近年更是倚重大陸市場,當然,同時也面臨來自大陸的挑戰。

  以IC設計業為例,臺灣廠商去年在全球市佔率18%,位居第二,僅次於美國。緊追在臺灣之後的,就是大陸,市佔率為9%。臺灣的優勢不知還能維持幾年。大陸IC設計業發展迅速,2010年市佔率才5%,短短4年間即翻揚近倍,成為臺灣的主要競爭對手。

  從上述的數字不難看出,大陸半導體産業的全球市場地位正在確立,技術水準則急起直追。臺灣半導體廠商要維持競爭力,最好的情況,是像臺積電那樣擁有絕對領先的技術,即便登陸近10年,也能保有競爭力。

  民進黨長期以來否定大陸市場對臺商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卻不斷宣傳大陸經濟“滅臺論”,過去是強烈反對臺商登陸,現在則是反對陸資來臺。事實上,臺積電2007年在上海設立第一座八吋廠,8年過後,臺積電並未因登陸而被大陸廠商超前,仍穩居全球半導體代工業龍頭。

  紫光來臺投資案,被民進黨操作成經濟版的“木馬屠城”;但電子業界的看法,則比較持平。由於臺灣股市本益比低於大陸股市,連帶影響兩岸相同類型企業的市值,這讓大陸資金有了套利空間。紫光要參股硅品,利用的正是硅品與日月光的交惡;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就評論紫光,“只不過是一個炒股的投資者。”

  兩岸經貿政策必須有縝密的評估、長遠的計算,在競爭的壓力下,臺灣要做的是加速培養人才、擴大産學合作、維持並提升現有的水、電與能源供應品質,強化臺灣作為半導體産業基地的條件。民進黨操弄“紅潮襲臺”的話題或可在選戰中得利,但一味用封鎖心態面對兩岸競爭,甚至出現雙重標準,絕非負責的態度。畢竟,光靠口水是擋不住“紅潮”的。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