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習馬會”將為兩岸青年帶來更多紅利

2015年11月10日 10:35: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于11月7日下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係歷史性的一頁。

  在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看來,這次兩岸領導人會面,使得兩岸的交流機制進一步得到完善——官方往來已經從兩岸一般的中高層官員互訪上升到最高領導人會面的級別。

  除了官方層面的交流日益頻密,近年來,兩岸之間民間往來和交流的頻繁,也讓劉相平印象深刻:“4萬多學生交流,每年800萬遊客往來與1700億美元貿易……”這些都是自2008年兩岸實現大三通以來所取得的成果。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研究生朱亞西曾是這些“赴臺大軍”中的一員,他曾於今年上半年在臺灣進行過近5個月的交換學習。“通過這次交換,我了解了臺灣是什麼樣的,也讓臺灣的老師同學更加了解了我們。”

  臺灣清華大學研究生曾方(化名)通過活動認識了許多大陸的交換學生,“兩岸的學術交流活動有助於厘清雙方的一些認識”。與她有類似感受的,還有臺灣交通大學的陳信,“像交換生這種項目很棒,可以通過旅遊、上課、社團活動等多種方式和當地學生進行互動,這對於兩岸青年認識彼此、化解誤會有很大幫助。”

  臺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大中也感受到,自己所任教的學校,最近幾年臺灣學生、大陸學生赴對岸交換或攻讀學位的情況“比過去多得多”。他認為,這些形式讓兩岸青年互相增進了解,“這種交流是好事情,也有比較好的成效。

  增進交流的不僅是在校就讀的學生,還有很多已經就業,或是萌生了創業想法的兩岸青年。

  今年7月,一個偶然的機會,自媒體人邵皙智結識了一位來自臺灣的朋友,這位朋友特別渴望了解大陸孵化器方面的情況。雖然對方擁有不少大陸資源,但難以接觸到相關的具體資訊。碰撞之下,兩人整合海峽兩岸資源,共同發起了一個有關創新創業的科技文化交流項目。

  9月6日至11日,項目的首批20多位臺灣學員赴上海和杭州考察。在這個青年佔多數的群體裏,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來到這裡。多位學員表示,此行極大地豐富了自己對大陸網際網路産業的認識。邵皙智表示,在網際網路創業環境中,臺灣硬體設施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大陸的商業模式則相對突出,恰恰利於相互交流和分享。

  一位目前在北京高校進修並創業的臺灣學生也表示,相比家鄉,大陸一些城市的創業氛圍更濃厚,很多外來的青年都考慮長期留在這裡。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基在基層、希望在青年……要為兩岸青年學習、就業、創業、交流提供更多機遇、創造更好條件,使兩岸基層民眾尤其是青年一代成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實現民族振興的重要力量。”習近平7日與馬英九會面時也強調,要加強兩岸文化和教育交流合作,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增強同胞精神紐帶,為民族未來培養優秀人才。

  臺灣大學生小陳(化名)在“習馬會”結束後感慨,這次會面讓她覺得“很溫馨”,她期待兩岸的交流更加密切,“這可以增進雙方青年的視野和競爭力,兩岸的機會和市場都會大大增多”。

  劉相平也認為,“習馬會”主要從大處著眼,“大的戰略框架已確定,下一步亟待推動有關問題的解決,大家可以樂觀、充滿信心地等待。”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朱松嶺也認為,隨著教育求學等多樣化交流的增多,交流的時間也會越來越長,未來會有一批人形成共同的記憶,“會自然而然拉近兩岸的距離”。

  在李大中看來,“‘習馬會’是一個比較大的格局,它將影響很多方面,青年是其中的一部分。‘習馬會’希望將這幾年兩岸良性互動的成果制度化,能夠讓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發展。在這種大的氣氛下,兩岸青年的交流,以及商業、貿易、旅遊方面的往來,才能穩健地往前推進。”

  “年輕人彼此了解,是兩岸關係中很重要的一環。”李大中説,“當臺灣的年輕人接觸到大陸的年輕人以後,他們對大陸的看法,將不再是基於自己的想像,而是他們切身觀察和接觸的同齡人。當通過互相交流了解彼此在想什麼,雙方一定會有共同的語言。”(王景爍 陳婧 歐陽方星)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