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歷史將如何記載“習馬會”?

2015年11月10日 10:35: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66年磨一“見”,80秒握手永流傳。昨日“習馬會”如期登場,鑄成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的歷史性一刻,也在世人矚目的一握中,翻開兩岸互動的嶄新一頁。彰同胞情義,弈經世名局,勾畫了“習馬會”上強手佈局的瞬間;“習馬會”,則勾勒出了兩岸關係的新局面。也正因如此,它在海峽兩岸和國際社會都引發了巨大反響。“劃時代”“里程碑”……這些意義表陳,不僅寄寓著兩岸輿論場對“習馬會”的高期待與好評價,也是歷史鏡頭對這場會面的定格反饋。

  歷史總會銘記那些特殊節點上的創舉盛舉。而時下的兩岸關係就處在攸關民族未來的重要節點上:自2008年起兩岸開啟的“協議推動型”交流合作,讓“咫尺天涯”變得處處通途,但時至今日,該模式已走到了瓶頸期,兩岸關係也迎來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關口,而“習馬會”則如點睛之筆,以突破性創舉起到了質變“觸發”作用:它將兩岸溝通對話機制,從現有的兩岸兩會協商、兩岸主管事務部門常態性聯繫機制,提升到了兩岸領導人直接交流溝通的新高度,讓兩岸互信達到了最高點。這定錨了兩岸關係的未來,為兩岸關係繼續前行帶來了新動能,也註定會被歷史的如椽大筆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會面時機上看,它呈現出了罕見的破局智慧。歷史通往未來的管道即為“勢”,“順勢”難為則“造勢”。要知道,“三通”著地、ECFA實施等鋪墊下,兩岸交流在深度、廣度上都不斷加深,“合則兩利”已成共識,但長期以來,兩岸領導人實現對話,“場合”和“身份”的問題是繞不開的坎。但這次,雙方善謀歷史、共創良局,有意擱置分歧,無論是以“先生”之稱掃除“身份”互認層面的障礙,還是將地點選在“九二共識”萌芽地,都彰顯了“一個中國”原則基點上的務實性。

  從會面表述上看,“九二共識”“和平福祉”“同胞親情”,已然成為三個關鍵詞。習近平在致辭中希望兩岸同胞要“奮鬥堅持九二共識”;閉門會談中,習近平亦再度強調希望臺灣各黨派、各團體堅持“九二共識”;馬英九提出的五條主張,同樣以“鞏固‘九二共識’,維持和平現狀”為起始。這無異於對“九二共識”打下的政治基礎的強力再確認,也為兩岸關係進行了定調。

  從會面意義看,它不僅加固了兩岸關係既有的發展成果,更在開先河的兩岸領導人面對面溝通中,確立極具參考價值的原則與範本,走了第一步就有第二步,這同時也為未來兩岸領導人會面會晤成常態埋下了伏筆。這宣告了有能力有勇氣有意願解決自己歷史遺留問題的決心,也奠定了兩岸高層交往和溝通的新基礎,讓兩岸社會整合的巨輪隆隆向前、不可阻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即便現實中還會有些雜音,也很難以開倒車損害已取得的兩岸和平發展成果。

  近來兩岸“經熱”成為常態,而今“習馬會”讓兩岸交流從以經濟為主軸切入到尋找更合理定位的階段,這也拓寬了兩岸攜手共進的空間,對接了兩岸民眾享“和平紅利”的願望。就國家戰略層面而言,在“一帶一路”、亞投行等方面推進,維護南海主權等問題又亟需共同發聲的宏闊背景墻下,兩岸關係突破也會意義深遠。

  “兄弟一心,其利斷金”。“習馬會”邁出了兩岸關係的攸關一步。這一步,對於兩岸和平發展、共謀民族繁榮甚至重大問題解決,都至關重要;這一步,也必將在歷史上留痕。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