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王宏仁:臺想“聯美制中”只會變棋子

2015年10月28日 10:0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據香港中評社報道,針對中美在南海的磨擦,臺灣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王宏仁27日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航行自由”只是美國圍堵中國的藉口與手段,美艦南海行動有明顯的挑釁意味,而臺灣在事件中毫無説話空間與分量,也反映出臺灣若持續陷入聯美制中的傳統權力平衡遊戲,只能成為別人的棋子,喪失自主性,和平倡議的主張也不會得到美國的尊重。

  美國官方已經證實,美軍逐艦拉森號(USS Lassen)27日已駛進南沙群島海域,中國外交部已表達“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王宏仁接受中評社訪問提出觀察分析。

  王宏仁表示,美艦在南海駛入靠近中國控制島礁的海域,以及中方的反應,基本上和中國先前宣佈東海防空識別區時沒有很大的差別。當時,美國也派出偵察機進入其範圍,中國也有進行必要的監控與警告,並由外交部重申主權。

  王宏仁從三個面向來觀察分析:

  第一,中、美在處理國際關係上的不同風格。中國傾向軟單邊主義,美國則是硬單邊主義。

  中國除了對美國表達一定程度的抗議外,並沒有做出強烈的反應,因為中國有所顧忌,即中國提倡要搞好新型大國關係,這是大國崛起給予外界穩定感的來源。但美國則不然,主要的部署與行動,著眼于權力平衡與利益考慮。

  處理國際關係,中、美之間明顯存在不同風格。中國重視雙邊關係,較採取柔軟姿態的“軟單邊主義”,希望相互協商,這牽涉到大國的自製能力;但美國則展現一種“硬單邊主義”,基於自己的國家安全與利益,憑藉自己的實力,在不必協商的情況,做自己想做的事,從國際反恐、派兵、重返亞洲政策等作為,都是硬單邊主義。

  中美兩強處理國際關係的不同風格,容易擦槍走火。

  第二,“航行自由”只是美國圍堵中國的藉口與手段。

  王宏仁認為,此事件不必看成是美國奧巴馬政府是針對中國習近平政府而來。美國講“航行自由”不是今日,而是在2010年希拉裏任國國務卿時,在越南的東盟會議上就提出了。當時就是配合“重返亞洲”政策所做的宣示。

  奧巴馬政府在戰略上的大調整,對中國進行有增無減的圍堵,“航行自由”只是圍堵的藉口與手段。

  第三,美國瀰漫中國威脅論,但挑釁行為未必受到一致支援。

  王宏仁表示,美國的學術界,基本上已經認定了“中國威脅論”,甚至對中國比較友好的研究論述,已比較不被美方所接受。這種威脅感,也來自於美國認為在亞洲的盟友如菲律賓、越南等,被中國“大欺小”,進而産生一種出面協助盟邦的同情心。

  但是,美國這種認知是冤枉了中國。中國對周邊國家,包括俄羅斯 、印度、日本、菲律賓、越南等的雙邊問題,花了很多的時間進行協商與溝通。現在美國卻出來干涉、介入中國的主權問題。

  最後再看中美海南爭端下的臺灣,其實是沒有説話的空間與分量的。美艦在行動之前,是否有先通和臺灣?外界不得而知,但如果沒有,那就代表臺灣並非相關行動的合作對象,也無足輕重。

  王宏仁説,臺灣在美艦南海行動中如果陷於尷尬的立場,這是臺灣自己造成的。如果蔡英文當選,未來很可能沿續錯誤的政策,讓臺灣扮演聯美制中的角色,還想要和平,那是不可能的。

  王宏仁指出,臺灣若要做一個東海、南海的和平倡議者,不必拿舊冷戰傳統思維來定位自己的角色,聯美、聯日來制中,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策略,因為臺灣會因此失去了中立、和平的角色,只會陷入傳統權力平衡的遊戲,成了別人的棋子,沒有自己做主的能力。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