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國民黨應如何免於裂解

2015年09月22日 15:3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22日社論説:2015年臺灣政壇最引人注意,也讓多數國人瞠目結舌的重大政治動態,大概就是國民黨氣勢的快速沉淪,簡直可比擬1948年在大陸的崩解,當今民進黨正如當年共産黨“所向披靡,追趕國軍不及”。

  去年11月29日“九合一”大選重挫後,人們評估國民黨未來的命運,一種説法認為,選民“九合一”大選重懲國民黨後,或許發現懲罰過頭,會産生所謂鐘擺效應,2016年大選,多數選民會重新選擇國民黨;另一種接近的説法是,“九合一”大選是地方自治層面的選舉,不涉及政權的轉移與否,選民願意支援、甚至期待非國民黨地方政府的成立,但是在整個臺當局層面的大選中,不管出於對政權穩定的傳統期待、或是經濟選民的投票慣性,在民進黨性質未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多數選民還是會在大選中選擇國民黨。當然,仍有另外一派聲音強力主張、認定,從太陽花學運以來那股“國民黨不倒,臺灣不會好”的風潮遠未平息,這樣一種“徹底教訓國民黨”、“淘汰國民黨”的效應會繼續在2016年大選中發揮很大作用,所謂的“鐘擺效應”並不會發生或者不會發揮多大的作用。

  令人意外的是,國民黨崩壞的速度遠遠超過多數民眾的意料之外,更令人錯愕的是,國民黨的迅速崩壞,其動力主要來自內部的裂解,而非外力的攻擊。雖然媒體等外在環境對國民黨基本不利、不友善,但是“物必自腐而後蟲生”,國民黨崩壞的根本原因還是得要從其內部找尋。

  8年前,執政政績欠佳、陳水扁家貪腐疑雲重重,民進黨當局也陷入頹勢,多數民眾和政治觀察家都認為聲望如日中天的馬英九必將在大選中獲勝,二次政黨輪替指日可待。當時的民進黨也陷入嚴重的內部紛亂,“四大天王”互不相讓,深綠媒體和群眾猛烈批判、清算民進黨內異己力量,如所謂的“十一寇”。但是面對失去政權的危機,民進黨還是竭盡所能,先是在內外壓力之下,勉強彌平裂痕,組成了堪稱當時最強的候選人的組合,再來則是展現了強烈的求勝意志,強力訴求“逆轉勝”,仍然給國民黨相當的威脅,當時馬英九並未“躺著選”。

  敗選之後的民進黨,“立法院”席次大幅萎縮,所謂“四大天王”一時之間也不願插手黨務,但是黨內中生代迅速集結,支援並成功推出政治形象較為溫和、和傳統民進黨有相當區隔的蔡英文接掌黨權,在外界不看好的情況下,逐步重新凝聚了民進黨,也帶領了民進黨的轉型工程。

  反觀國民黨,一場“九合一”選舉的挫敗,固然讓支援者痛心,讓民眾驚訝,但更嚴重破壞國民黨形象的是該黨領導階層的怯懦、消極與自私。幾個月以來,民眾目睹了該黨主要領導人或是拒絕承擔救黨重任,或是扭捏作態,耽溺于傳統“宮廷鬥爭”,或是以私仇淩駕公益,手握重權卻無心、無能整合黨內,或是流彈四射、缺乏團結凝聚人心的格局氣度與能力手腕。從初選到競選階段,國民黨的內部糾葛、國民黨領導人的自私自利,完全讓選民回憶起那個充滿醬缸文化的國民黨,進一步嚴重傷害了該黨的形象。如今,人們已經開始討論國民黨新黨化、泡沫化的可能性。

  要談清楚國民黨的迅速崩壞,首先無法繞過“馬王政爭”。馬英九甫于2012年獲得連任,民眾希望他能夠從第一任的疏失中檢討再出發,展現新作為,馬英九卻在錯誤的時機、粗暴的手段進行了一場嚴重撕裂國民黨內部的政爭。王金平主持“立法院”的利弊得失應該檢討,如果確有涉及黑金弊案更應該徹查,但是一場正當性不足的政爭,卻揭開了潘朵拉的盒子,不但加劇執政團隊的跛腳,更讓國民黨內部的恩怨、派系、省籍、路線等問題全面暴露。

  當然,國民黨的內部問題冰凍三尺,有組織文化的陳舊過時,中心價值的褪色喪失,黨員結構的扭曲老化,傳統派系的瓦解衰落,高層大老的個人權鬥,臺灣中國的認同分歧,工農弱勢的邊緣處境,還有黨産問題的沉重包袱,“馬王政爭”、“九合一”敗選和今年以來黨領導階層的渙散與自私,只是加劇了內部崩壞的程度與速度。本來,政黨起伏、死滅與新生是政黨政治的必然現象,但是臺灣的特殊性在於“統獨”的爭議、兩岸的關係,都不容未放棄“臺獨”主張的民進黨一黨獨大、缺乏有效、有力的監督制衡力量,這也是國民黨即使淪為在野,也需要保有堅強實力,保有東山再起能力的主要原因。

  國民黨的未來,和臺灣與兩岸關係的未來息息相關,民進黨雖然氣勢如虹,視洪秀柱如無物,洪秀柱受到屈辱卻展現了愈戰愈勇、處境愈艱困愈奮發的氣勢,馬英九外的國民黨三位天王能不愧乎。於今之計,吳敦義、朱立倫、胡志強三位天王,無論為臺灣、為國民黨或為自己政治生命,應有人站出來承擔責任,與洪秀柱攜手迎接這場最艱難的選戰,或許能為2016選後國民黨留下重新奮起的火苗。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