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反課綱訴求已達 該見好就收了

2015年08月06日 09:3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6日發表社論説,一位青年的過世,令反課綱運動重新獲得巨大的動力,也讓朝野的對立拮抗再度昂揚。這場以教育議題為主訴求,以高中、高職生為行動主體,以去年太陽花學運以來高漲的“臺獨”思潮為背景,手段卻更激進的新學生運動,在“立法院”朝野協商達成共同結論後,應該見好就收了。

  社論摘錄如下:

  從香港到臺灣、日本,中學生都很關心公共事務,只要能堅守和平理性原則,絕對值得肯定。但是我們也得提醒,中學生畢竟年輕,也缺少社會歷練,處在青春理想情懷與英雄主義激情交織的生命階段,一方面很容易於外在激蕩刺激下,走向激進,甚至偏離了理性和平原則。另一方面,中學生還沒有足夠的時間與機會,針對公共事務、政治立場等課題深入思辨,形成獨立的見解。他們更容易受到成人世界各政黨流派的思想立場的影響,容易在政治運動中扮演行動先鋒者,而非思想引領者。

  從這樣的觀察與分析出發,我們一方面肯定中學生的熱忱與行動力,另一方面卻要提醒成人世界的各黨各派政治人物及媒體,應慎重自持、反省思考自己的角色,不應該扮演激化對立情緒、誘導操弄運動走向、甚至背後控制引導的角色。反課綱運動過程中,許多人提出證據,顯示民進黨提供了運動部分金援,臺聯黨更始終提供開會場地、透過青年軍的參與影響運動走向,部分媒體更編造故事挑動社會反課綱的情緒。但綠營政治人物對這些事實多是避重就輕,強調“只贊助、未干涉”,完全未能去除社會的疑慮。

  更重要的問題,不在綠營黨派對學運的資助,而在整場反課綱運動是以綠營刻意挑起的“民主內戰”、“統獨內戰”攻勢為背景下進行的,過度簡化的“中國vs.臺灣”成為運動的核心論述與情緒,竟使得“漢人來臺”、“殖民統治”等課題都無法理性客觀的討論對話。

  “慰安婦”的討論是另一個重要的例子,“慰安婦自願説”不但是對性權運動與理念的否定,更是對近代臺灣人權理念深化的背叛,淪為“日本殖民統治肯定論”的一環。這樣的思想將在李登輝“尖閣群島主權屬日本論”、“臺灣人感謝日本統治論”的激蕩下更加強化。對日本殖民統治的肯定,本來就和“反中仇中”情緒共為一體兩面,這是反課綱運動受到“仇中民主內戰”影響的重要明證。

  面對這場“仇中民主內戰”攻勢,面對受到影響的中學生反課綱運動,馬當局和國民黨必須更堅定、更謹慎、也更細緻的處理面對。首先,在手段上還是應該將“仇中民主內戰”與“反課綱學生運動”一分為二,對於學生的訴求應該傾聽對話,耐心解釋溝通,對於部分成年學生在抗爭過程中犯的過錯,可以由檢警單位出面處理,教育當局還是應該抱持包容、教育的溫和態度。

  但對於綠營的操弄與攻勢,國民黨沒有退讓的理由。作為執政黨,國民黨確實應該對群眾謙卑包容,也不宜挑動社會對立情緒,激化藍綠對抗,尤其不應該以歪曲抹黑對抗歪曲抹黑、以群眾運動對抗群眾運動。畢竟以當前的政治社會氛圍來説,激化藍綠對立反而會讓執政黨陷於被動。執政黨中央、“立院”黨團及政府部門應該堅定地以有理有節的態度堅守底線,並向社會説明政策主張,爭取沉默大多數的支援。

  國民黨的政治領袖與政治精英應該真正爭取彼此的相互理解與團結,相當一段時間以來,國民黨內部的分崩離析,加劇了綠營“仇中民主內戰”的攻勢,讓國民黨更為被動,國民黨如何真正實現團結,是馬英九、朱立倫、王金平、洪秀柱等領袖必須共同思考面對的。民進黨及臺聯黨則應該展現勝選在即的氣度,勸離現場學生。我們還要為了一個政治性高於實質性的議題,繼續內耗嗎?

  強烈颱風快來了,勸勸孩子們回家吧!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