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搬開服貿絆腳石 不能再拖了

2014年12月30日 15:3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為期兩天的兩岸金融(銀行、證券、保險)三會日前在北京閉幕,建立了兩岸金融監理機關的直接互動模式;臺灣“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強調此行是一場順利的“建渠之旅”。話是沒錯,但眾多臺灣業者對此項會議的期待,其實遠超過這樣的成果,臺灣眾多金融業者心中可是五味雜陳。

  臺灣《經濟日報》29日社論指出:臺灣方面金融業者過於樂觀,未能充分理解金融開放、服貿和世貿組織間的關係,才會期待過高。兩岸都是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員,必須遵循世貿組織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凡是開放給一個會員體的貿易條件(包括金融市場業務),必須同時開放給其他會員體。因此,大陸無法單獨對也是世貿成員的臺灣,提供優於對其他會員體的市場待遇;除非是在彼此的“自由貿易協定”中納入這種開放,讓世貿組織認可,成為例外。因此,要在對岸金融市場獲得“超世貿”(WTO-plus)的業務開放,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儘快讓“服貿協議”在“立法院”通過。

  然而,兩岸間的自由貿易協定(即ECFA,包括架構協議、服貿協議、貨貿協議、爭端解決機制協議)對臺灣的各種産業而言,臺灣強勢産業將會獲得大陸市場開放、得以搶佔商機的“兩岸紅利”,但弱勢産業卻要面臨傳統上被保護市場轉為開放的競爭衝擊,在沒有獲得兩岸紅利“公平分配”之前,受衝擊産業或企業是不會支援這種協議的。

  文章説,這個道理臺當局卻還是無法參透,如果只怪罪在野黨杯葛、“立法院”怠惰、年輕人無知,而沒有實質動作,是無法讓協議加速通過的。

  從服貿卡關迄今,臺當局其實可以做很多事,包括調整資源分配、提供弱勢産業更多支援和受傷害補助、擬定各種方案對真正弱勢的企業進行競爭力的強化、對各種産業持續不斷地進行雙向溝通來優化協助方案、全面進入大專校園和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和業界、學界和智庫長期溝通,來擬定及調整未來自貿協定的諮商策略……。這些行動的目的,是讓全臺灣上下都感受到臺當局真心在協助所有企業進行體質調整,協助業者進行市場開放前的準備、開放後的輔導,甚至受衝擊無法生存下去如何退出市場。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才會放心、“立法院”才會認同而順利通過,想到對岸大展鴻圖的金融界才有機會展開拳腳、放手一搏。否則,各種各樣的杯葛、對抗、嘲諷,都會讓金融界無法吃下眼前的大餅,眼睜睜地看著寶貴的機會流失。

  可是政府迄今只能束手無策地看著“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躺在“立院”,不會利用機會做上述規劃,同時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預做準備。事實上,就在兩岸金融三會召開前夕,大陸宣佈了鬆綁外資銀行的限制,只要外銀設立一年就可以做人民幣業務,也將鬆綁外資券商申請QFII額度的門檻;這些開放都是在侵蝕未來臺灣金融業者進入大陸市場的利基,兩岸服貿協議即將從“雞腿”變成“雞肋”;如果再不快速通過,更有可能變成“雞皮”。

  文章最後説,時機稍縱即逝,臺灣“行政院”應該拿出方法儘快執行。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