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推廣昆山模式 壯大兩岸中小企業

2014年12月24日 14:4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24日社評指出:2014兩岸企業家峰會達成9項共同倡議、7個産業小組各自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意向書),成果豐碩。臺灣“九合一“大選後兩岸大規模企業交流,突顯兩岸企業交流是穩定兩岸關係最好的推手。此次峰會每個産業小組都把中小企業當作核心議題,處處考慮臺灣中小企業在大陸的發展前景,在兩岸當前政治經濟環境下深具意義。

  本次峰會的亮點很多,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提出“臺灣青年赴陸創業學習基金計劃”,以及峰會將在滬、蘇、浙、豫、閩等地搭建兩岸中小企業商貿平臺,更有江蘇南通、淮安、昆山,上海金山及浙江溫州要籌建“臺灣中小企業産業園區”、“兩岸青年創業園區”,為臺灣中小企業提供大陸市場平臺,利用電子商務為物流、支付做好創新及銜接,成為最大亮點。

  峰會落幕後,接下來就要考驗兩岸對於這些協議及承諾的執行能力。因為執行的結果,將影響中小企業對兩岸合作的信心。其中較易實現的是,馬雲所提的“臺灣青年赴陸創業學習基金計劃”,除了對馬雲“説到即做到”有充分信心外,亦因大陸提供創業資金,扶植中小企業臺商早有前例可循。

  例如2013年小米手機董事長雷軍結合國際創業資金,支援一家臺商成立深圳加一聯創電子科技,為小米生産專屬的活塞耳機。加一聯創與小米的合作模式是耳機使用小米的品牌和銷售管道,産品則以出廠價供應小米,銷售完成後雙方再利潤分成。此一模式,為臺灣中小企業創業與品牌合作找到新的立足點。

  中小企業創業基金的相對較單純,創新中小企業商貿平臺和中小企業産業園區則非常複雜,除了要有硬體建設外,並要有軟體配套,設想如何能解決實際問題。要嘉惠中小企業,實際操作上須有週全的整體設計。

  因此,我們對於中小企業的大陸商貿平臺、産業園區提供以下的建言。首先創新中小企業産業園區,牽涉到産業園區的定位、目標規劃、産業扶植政策、招商策略,以及園區的體制和管理模式。同時打造專業、先進的中小企業産業園區,須思考如何達到産業群聚、供應鏈串接,如何利用在地資源,處處都需要優化配套措施。在園區管理服務、輔導環保綠能減碳、物流機制都須引進先進的觀念和做法。

  昆山可以説是臺商群聚密投資度最高的地方,且著重在先進産業,2013年初大陸國務院批准許設立昆山深化兩岸産業合作試驗區(以下簡稱“昆山試驗區”)。範圍包括國家級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昆山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昆山綜合保稅區和省級花橋經濟開發區,以及規劃建設的海峽兩岸(昆山)商貿示範區。這是兩岸首次最完整針對臺商全面發展的一個路徑和機制,打造出一個集大型、先進、創新、兼顧産業園區及商貿服務的綜合平臺。

  海峽兩岸(昆山)商貿合作區啟動後,重點建立臺灣商品交易中心、展示中心、分撥配送中心、物流保稅中心和綜合服務配套中心的5大中心;最終目的成為臺資企業和臺灣産品、商品進入大陸的第一平臺。這塊試驗田是一個全新的標竿,對於創新中小企業産業園區和商貿平臺當有很大的啟發。

  其次,透過昆山商貿合作區運作模式,可以看到完整的兩岸商貿合作區架構,但複製昆山經驗要考慮在這條路徑上現實有哪些困難要克服。畢竟昆山是特殊臺商試驗區,擁有其他地區所沒有的特殊條件,其中包括對金融開放和臺商人民幣融資的配套,除非把昆山試驗區整套擴大到其他臺商聚集地區,否則複製昆山經驗,必然有部分窒礙難行之處。尤其規劃以中小企業需求為主體的創新型兩岸中小企業商貿服務平臺,一定有他的特殊條件,例如電子商務平臺要如何應用網際網路和大數據分析,這都是創新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因此要創新産業園區,須針對中小企業的實際需求,解決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共同找出新型營運模式,再以群聚效應與擴散效應協助中小企業成長壯大,提高競爭力,走向國際化。

  建置多元化臺商中小企業商貿平臺和産業園區必須相輔相成,要“軟硬兼顧”、更要“快速效率”,要認知建設目的不是服務地方招商,而是服務中小企業。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