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對臺獨不能再打迷糊仗 統派正在壯大

2014年12月19日 08:5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新黨青年委員會召集人王炳忠19日在《中國時報》發表評論指出,臺灣島內“九合一”大選,國民黨輸了,大家都用“慘敗”來形容。人們説,藍營都潰堤了,統派還有希望嗎?我説,這次的選舉結果,對統派未必不好,也許前途還一片光明。

  不藍的國民黨 拿啥鬥綠

  此話怎講?首先要了解,所謂藍營的國民黨並非統派,而是“不統不獨”,這次大輸的深層原因,正是馬英九領導下的國民黨回避“統一”,不敢自稱是中國人。媒體成王敗寇,見到一個柯文哲,就大吹“公民覺醒”、“超越藍綠”的新世代,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超越藍綠,而是選民結構改變,一片綠化了。這個“綠”,就是近20年“去中國化”的成果。

  也就是説,2008年馬英九當選後,他並沒有利用執政優勢及高支援率推動國家認同的撥亂反正,李登輝、陳水扁以來的“去中國化”仍舊持續。國民黨一方面和大陸進行各種交流談判,一方面卻未對臺灣人民做意識型態的導正工作。根本的原因,在於國民黨也喪失了中心思想,變成了純粹的“選舉機器”,只能依賴厭惡民進黨的中産階級及利益共生的地方派系。結果這些年來,馬英九進行地方改制廢除鄉鎮長,又大砍軍公教津貼,國民黨最後的支柱都給拔了,不倒也難。

  很多人訝異地説,即便如此,在北部都會區的選舉裏,只要回歸藍綠對決,國民黨應該還是能勝出才對。問題就在,國民黨本身都不藍了,要拿什麼跟綠對決?綠是很清楚的,要切斷與中國的連結,追求臺灣獨立。

  在這個關鍵時刻,統派正好能遞補這個缺口,藉由與綠營對決,逐漸上位。過去島內統派總是被邊緣化,根本登不上政治競逐的擂臺,但在從反課綱微調乃至反服貿的這波“反中”浪潮中,正因為只有統派敢以鮮明的立場,與這些本質就是“臺獨”的學生、教授正面交鋒,從而開始在主流媒體搶得了一些話語權。

  臺灣的媒體一向西瓜偎大邊。對於柯文哲改變選前政見、轉而不拆公交車專用道,就説這是不怕被罵從善如流;對於民進黨選後表態也可以談服貿、示範區等選前拼命杯葛的議案,也少有批評質疑之聲。似乎搞到最後,根本不是反對那件事,而是反對做的人叫馬英九。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