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該誠實面對經濟困局了

2014年12月15日 09:1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大陸海協會長陳德銘一行訪問臺灣,他曾談到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上月完成實質談判,將在兩年內啟動,屆時兩國貨貿近9成零關稅。與此同時,12月12日大陸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在廣東、天津、福建特定區域再設3個自由貿易區。臺灣《中國時報》15日社論指出:臺灣在這些大趨勢衝擊下,應該如何自處?

  陳德銘擔任過中國大陸商務部長,曾經負責大陸的全球雙邊與多邊自貿協定談判,現在以海協會會長身分處理涉臺事務。他也透露韓、澳兩國與大陸洽談FTA的積極程度,令大陸驚訝,對比兩岸服貿協議卡關1年、貨貿可能步上後塵,他對臺灣未來十分憂心。他也強調,大陸已決定走向全球高標準的自貿區網路,臺灣不應錯過這個機會。他希望臺灣能趕在中韓FTA生效前,讓ECFA後續協議儘速完成,以免在全球整合過程中被邊緣化。他所説的全是肺腑之言,社會不應把他的諍言當成馬耳東風。

  臺灣與韓國出口高度競爭,大陸是雙方共同的最大出口市場,7成以上出口産品相同,替代性很高;臺韓在大陸市場上的競爭不言而喻。很不幸的是,臺灣綠營及不少人認為中韓FTA還沒有正式生效;且其中有一些重要的産品項目,例如面板和工具機等等,不一定會放在降稅項目中,因此中韓FTA對臺灣的影響,是被臺當局誇大;臺當局部門不應該用中韓FTA來恐嚇臺灣人民。

  這樣的論調是掩耳盜鈴的説法,實在不利臺灣的發展,選舉前或有其政治效應,“九合一”選舉已經結束,縣市執政版圖藍天已經變綠地,綠營實在不應該,也不需要再阻擾兩岸經貿政策了。朝野應該儘速坐下來會談,針對FTA與大陸經濟自由化兩大趨勢謀求對策。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1年多來,已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作法。津粵閩的新自貿區會結合地方特點,進行相關法律規定調整,充實新的試點內容;但自貿區將開啟競爭模式下的新格局,推動實施新一輪高水準對外開放,來幫助大陸進步。

  文章説,大陸的天津承接京津冀戰略,天津自貿園區除了為濱海新區的發展定位,也借此推廣負面清單、投融資便利化,及金融租賃業務來開拓東北亞市場。廣東的自貿園區主要對準港珠澳,引進香港先進金融技術,發展高端金融,將該自貿園區變成境外人民幣的回流池,加速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福建自貿區由福州、廈門、平潭三地聯合申報,來幫助海西經濟區迅速發展,也希望藉此加強兩岸經貿關係。

  反觀臺灣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因為綠營的杯葛,目前推動嚴重受阻,不利産業升級轉型。兩岸自貿區雖有利於兩岸攜手促進産業升級,實現互利共贏。但競爭部分也會産生磁吸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從上海自貿區設立以來,臺灣企業展示濃厚興趣,目前新設的臺灣企業就已達到了153家。未來福建自貿區的磁吸效應可能更大。

  兩岸服貿、貨貿若無法突破,臺灣與主要貿易夥伴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註定寸步難行,可以預知,臺灣在對外貿易上將付出沉重的代價。面對關稅及貿易障礙,臺灣出口業者為生存計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不是減低成本、減低利潤搶奪訂單,就是靠貨幣貶值增加價格競爭力。對於前者,明顯的會對出口企業本身的傷害很大,企業主、員工都將打落牙齒和血吞,若無法堅持下去,最後還是關門大吉。後者稍微聰明一點,是把自己的問題,轉給國家,由社會一起承擔。但新台幣貶值,貿易條件惡化,則進口成本增加,新台幣購買力減低,對整體的發展,社會的穩定都相當不利。當以上兩條路都走不通,長久以往,企業將也將在地理上重新佈局或用腳投票,遷移到國外或大陸,不能遷移的,就是勞工,受減少就業機會之苦,對臺灣的發展相當不利。

  兩岸經濟存在著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大陸與臺灣都面臨著經濟轉型升級的問題。時間不會等我們,朝野不能以拖待變,必須有所作為,帶領社會突破困境。民眾更該理解,國際貿易問題並非遠在天邊,而是和每個人的工作權及薪水有關的。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