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埃博拉具全球流行潛力 專家吁全力戒備

2014年10月15日 11:1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15日發表三位醫學方面的專家學者聯合撰寫的文章,針對埃博拉病毒的預防等情況對公眾發出警告及提醒,三位作者中,金傳春為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吳宗樹為屏東基督教醫院駐馬拉威辦公室主任、顏慕庸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院長。文章摘編如下:

  埃博拉病毒在一般民眾的感染與傳播,如同預期,具有其“全球流行”的潛力,迄今已自僅局限非洲西部的疫情,擴散至美洲、歐洲出現零星病例,由於美國的首宗及初發個案雖為境外移入病例,但近日德州護士的感染及歐洲的本土個案係照顧非洲患者的醫護人員,爾後是否會造成入侵各國境內的本土流行,正考驗相關國的公共衛生整體防疫能力,是2003年SARS未波及國最嚴酷的挑戰。

  早期偵測 啟動院前分流

  非洲此次埃博拉病毒流行始自2013年12月幾內亞,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一名2歲幼童可能經由近距離接觸蝙蝠排遺造成感染,且此波流行受感染者臨床表徵不明顯(僅25%患者呈現出血症狀),造成病毒後續在小區輕忽下的持續傳播。流行初期西非國政府在缺科學證據下,拒絕證實不明原因的死亡,致埃博拉病毒壯大流行,加上群眾溝通與資訊不佳,造成民眾對醫護及防疫人員的信任度不足,徒增防疫困難;尤其西非國的一般醫護人員和病患運輸人員多未曾接受高規格的感染控制訓練,這些諸多因素造成此次埃博拉疫情快速攀升。

  在各項防疫策略中,埃博拉病毒感染“早期”偵測與風險溝通,最為重要,不但有助於病患隔離,減少其他接觸者受波及,更能提早強化院內感染控制的分流通路,降低其他病患因免疫缺失等病而壯大病毒的機會。然而,埃博拉病毒的多數感染者未必會出現“出血熱”病徵,患者常以發燒伴隨嘔吐或腹瀉,因此若患者未交代旅遊史,極難想到埃博拉而易漏網。因此,凡來自疫情國者若出現埃博拉相關病徵,在求醫前應先電話告知(切勿自行至醫院求醫),此時即啟動“動線管制”的到院前分流,以降低小區整體風險及醫護人員感染。

  防疫缺跨領域整合人才

  臺灣的傳染流行病學教育在醫學院的時數甚少,畢業後僅賴感染科醫護人員或較有遠見而重視院內感染的最高行政首長,才得以培植人才。而面對重大的傳染病流行,貫穿田野調查實務、微生物學、免疫學、傳染流行病學與統計學的人才,兼具勇氣、做事踏實認真及肯挺身捍衛大眾健康的將才寥寥無幾,惜公私立大學研究所教育均以學術精研為主,尤缺跨領域整合人才的培育;而今公共衛生地方考與衛生行政高考更難以擇選富熱誠與毅志力解決問題的人才。

  因此面對埃博拉此全球新興疫病能應變與派至前線的領導人才闕如,尤其臺灣極缺第四級病毒人才,難像美國、德國、英國、中國大陸等派員前往疫區協助他國在嚴重疫區推動第一線的防疫與病毒檢體蒐集,以科技研發助全球防疫。面對日益便捷交通與世界公民互動,集産官學資源培養具廣博世界觀的全球防疫人才,誠為當務之急。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