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漸已落入區域邊緣 如何突圍?

2014年10月11日 10:0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11日發表臺灣綜合研究院財經諮詢委員會執行秘書戴肇洋的文章指出,全球金融海嘯後,各國和地區無不致力進行經濟結構改革,提升産業競爭力,導致全球供應鏈大幅調整;另一方面,各國不約而同採取對外結盟策略,推動貿易自由化,形成區域經濟整合潮流。全球經濟在兩大趨勢激蕩下,進入更為殘酷激烈新的賽局競爭。

  臺灣漸已落入區域邊緣

  在第一波新的賽局競爭中,美、歐、日、中國大陸、東協、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可以説是贏家,或者是贏多輸少的陣營;相對之下,臺灣則是因執政黨的舉棋不定與在野黨知盲目杯葛,而使得其在區域經濟整合中不斷被邊緣化,以及在國際産業競爭地位上逐漸被弱勢化,似乎已經淪為輸多贏少,甚至是輸家之行列。

  對外貿易是臺灣經濟持續的動能,面對日益嚴峻的情勢,臺灣若要突圍,除推動經濟結構改革外,必須以更積極的思維因應區域經濟整合趨勢。過去幾十年來,全球超過380個以上FTA生效,臺灣只有7個,其中5個與中美地區邦交小國簽屬的FTA,佔臺灣貿易總額之比重不及1%,根本不具實質意義。

  反觀長期以來臺灣的競爭對手韓國,目前已生效的FTA所涵蓋之貿易總額佔韓國貿易總額的38%,加上其與中國大陸的FTA於今年底前完成協議之後,將攀升至73%,以及與“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之咨商,預定明年底前達陣;相對臺灣,若將ECFA全部後續協議完成簽屬,也僅35%,遠落後韓國。

  亦即臺灣現今在重要貿易夥伴半數皆為TPP、RCEP參與成員下,如果“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及《服貿協議》因“立法”受阻而無法實施,及“兩岸貨貿協議”、“兩岸爭端解決機制協議”因咨商談判中斷而延宕簽署,屆時臺灣恐將在區域經濟整合第二波新的賽局競爭中,遭到淘汰出局。

  追根究底,目前臺灣朝野最核心的爭議,是“全球化”是否導向“中國化”?迄今始終無法獲致共識。

  重新思考經濟戰略

  坦然言之,兩岸簽署實施服貿及貨貿協議後,臺灣是否順利加入TPP、RCEP?若邁向“全球化”之路存在許多不易排除的糾葛,臺灣必須規劃短期之內無法加入的因應方案,例如:型塑良好投資環境、營造多元創業創新機會,同時改善産業發展模式,借此擺脫長期以來所存在的“臺灣接單、海外生産”出口型態,以厚植不被競爭對手打敗的實力。這些問題,將攸關臺灣整體經濟戰略的定位選擇與決策部署,必須極其慎重秉持全局的眼光和長遠之角度深入籌謀、妥善因應。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