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兩岸大學入學考試差異

2014年09月26日 08:4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海峽兩岸的學生都承受極為沉重的學習和考試壓力,兩岸也都在尋求解決之道。臺灣推出12年“免試”教育。而中國大陸在9月3日發佈文件進行高考改革,今年在上海和浙江省開始試行,2017年全面施行,2020年完成。

  大陸修改後的考試範圍包含:語、英、數和綜合科目。綜合科目是學生根據大學的要求或自身興趣,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選出的3科所組成。總分750分;語文的配分由現行的150分增加到180分,數學維持150分不變,英文由150分下調到100分,綜合科目由300分增加到320分。考試的方式分為第一類是全國統一命題,每年統一考試一次的語、數兩科;第二類是全國統一命題,每年考兩次“社會化考試”的英文;第三類是用省(市)統一命題:“學完即考”、“一門一清”的高中學業水準考試成績,來作為綜合科目成績。

  臺灣《中國時報》日前發佈退休大學教授徐武軍的評論文章説,從考試方式的改變來看,在施行考試變革方案之後,高中畢業生申請大學所需要集中考試的科目只有語、數兩科,相對於臺灣學測和指考的5至6科,中國大陸的做法是可以很實在的降低學生考試的壓力。從科目的配分和考試方式,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兩岸在教育相關的思維上,有下列明顯的差異:

  第一、對語文教育的態度。中國大陸將語文的配分從150分增加到180分,強調語文的重要性,要“加強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考察,發揮語文學習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作用,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個性。”臺灣將“國文”定位為“中國文學”教育:頂尖大學的頂尖學系,例如臺大醫學系更在今年4月倡導在入學成績中不計入“國文”。

  第二、對英文科的定位。中國大陸將用“社會化考試”來測定英文成績,即是用英文的聽、説、讀、寫能力作為考試的內容,和託福和多益考試相同。即是將英文明確定位為工具性的語言,著重其實用性。而臺灣的英文課目的定位不明確。

  第三、除語、英、數外,其他的科目均“學完即考”、“一門一清”,所代表的意義是學生自高一開始即可依自身的興趣、喜好或大學的要求,集中精力在和3科相關的科目上,是分流式的教育。這和臺灣在高中要求學生“各科俱重”是完全不同的。

  引述《臺灣教育60年》自序中的話作結語:“是競爭的對手(指中國大陸)也好,合作的對象也罷,臺灣總得要有點本錢才能有資格談對抗或是合作。本錢就是民眾的素質,或是民眾的競爭力,這是要由教育來培養和滋潤的”。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