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經濟今年保三有餘、望四不足

2014年09月26日 08:2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25日社論指出:今年應是2012年以來臺灣經濟增長最快的一年,第1、2季增長率達3.24%及3.74%,7、8月出口明顯較第2季增溫,因而島內外機構皆預測今年臺灣經濟成長“保三”不成問題;至於明年,雖然變數極多,但多數預測並不悲觀。

  首先,儘管今年前3季全球經濟走勢顛簸,加以地緣衝突風險劇升,主要機構屢屢下修增長預測,但也認為復蘇趨勢未變。9月15日OECD公佈的最新經濟預測即顯示,今、明兩年包含美國與歐元區等8個經濟體的增長率,都比前一年快速。

  其次,由於臺灣電子廠商多為位處供應鏈中游的原始設備製造商(OEM)、原始設計製造商(ODM)、電子製造服務(EMS)及零組件供應商,當終端需求增加時,下游品牌廠對未來需求産生樂觀預期,為避免日後顧客需求突然大增時無貨可售,會預先準備多於市場需求的貨品數量以因應,進而向中游業者釋出較市場需求稍多的訂單量;同樣的,這些業者承接訂單後,也會産生市況轉佳預期,向上游零組件供應商叫貨時,將額外儲備生産所需零組件以做準備,形成愈是供應鏈中、上游的廠商,增産數量也愈多的現象,此即長鞭效果。倘若今、明兩年全球經濟趨勢如預期般好轉,透過長鞭效果,將有助延續臺灣出口的穩定成長。

  第三,為因應使用者觀賞影音與上網閱覽需求,美國蘋果公司推出螢幕尺寸較前代加大的iPhone6,可望誘發更換智慧型手機的旺盛需求。另方面,4月時微軟公司終止支援WindowsXP作業系統,在安全性考慮下,也將帶領一波電腦換機潮。藉由兩項電子産品規格改變引發的新需求,年底前臺灣出口動能看來無虞。即使這兩項因素對明年出口推升的力道可能鈍化,但隨著物聯網、穿戴式裝置的發酵,加以消費者對電子産品的感知互動需求提高,電子零組件仍可望維持熱度,維繫出口動能。

  第四,7月零售銷售增長5.45%,高於前二季的2.17%及4.33%,反映臺灣消費成長逐季升溫之勢。究其原因,每人實質薪資雖無增長,但失業率下滑且就業人數增加,讓今年以來實質總薪資成長呈現趨勢向上;另外,具領先指標特性的受僱員工凈進入率提高,就業市場可望維持改善動能。只是,臺股在接近萬點的情況下,期待明年維持今年漲幅並不切實。不過,今年企業獲利良好,上市公司盈餘預計增長30%,將推升明年第1季年終獎金髮放金額,並增加股利發放。因此,在所得與財富效果支撐下,明年民間消費仍可適度增長。

  第五,民間投資是今、明兩年臺灣經濟較不穩定的一環,今年第2季成長率為6.38%,惟近半來自於航空公司擴充機隊的貢獻,若扣除運輸設備後僅成長3.09%。

  即使明年企業獲利預估增加,加以機隊擴充將持續,但民間投資要加快的難度頗大。理由有三,一是今年第2季企業獲利雖大增,上市公司資本支出卻減少,反映經營態度保守;二是臺當局“經濟部”調查資料顯示,明年重大投資案件預計完工金額將較今年減少,投資能見度不高;三是隨著電信業者4G-LTE基地臺建置完成,明年電信業者的資本支出可能下滑。

  綜合上述,今年下半年到明年,臺灣經濟正、負面因素並存,出口與民間消費可望維持溫和成長,民間投資較不穩定,但在企業獲利提高下,可望維持正成長。

  隱憂因子則包含: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從互補走向競爭;與韓國的出口競爭缺口擴大;電腦産業出現典範轉移,難以恢復持續成長;手持行動裝置滲透率高,産業競爭激烈;明年起中韓FTA可能開始生效等。

  綜上所述,文章最後總結説,今、明兩年臺灣經濟成長保三有餘,但望四不足,如欲回復至海嘯前的平均成長水準,各界仍須加把勁。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