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再論草率主義:一個臺灣,兩種境界

2014年09月25日 11:0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23日社論“致命的草率:臺灣無法進步的一大癥結”,對近期島內民間廠商和行政部門在一連串事件中的草率及敷衍提出檢討,引起許多讀者及網友關注。有人認為應更深入探討其成因,有人則舉臺積電等科技業為例,認為臺灣不少産業之精準與效率獨步全球,可見“草率主義”不能一概而論。該報25日社論就此再加申論。文章摘編如下:

  誠如讀者所言,草率主義不能一概而論。在科技産業,臺灣企業卓越的精準和效率讓世界刮目;在這個充滿競爭的領域,業者只要稍一懈怠,即可能遭到淘汰。其實,在傳統的食品産業中,也有像義美這樣追求完美、不放過任何細節的企業,絲毫無懼餿水油風暴侵襲。包括在行政體系,敷衍了事、只求官樣文章的公務員比比皆是,但在幾個案子中,我們看到孜孜矻矻盡忠職守者亦不乏其人。

  整體而言,容易流於草率作風或隨便心態的民間或當局部門,多半具有幾個特色:第一,處於比較封閉的地帶,因為外在的競爭不明顯,因此缺乏內在的自我鞭策力量,僅憑低標準作業即能應付了事。第二,屬於比較傳統的結構,因為遵循的是古老的營利模式或權力法則,運作時藉助的不是新知或技能,只需靠取巧或因循即可滿足所需。第三,領導者指令不明或另懷私心,使部屬缺乏明確的任務認知,所以只求形式或格式的應付,而不問內容和品質。

  上述特徵,如果與最近一連串事件的相關廠商和部門作一對照,即不難發現,除了榮化之外,這些粗疏、草率的業者絕大多數屬於“內銷市場”為導向的部門;業者躲在島內較低標準的規範及較鬆散的行政管理底下,因而能逍遙度日。試想,什麼樣的瓦斯業者,可以僅憑“用鼻子聞”,來分析天然氣有沒有外泄?又有什麼樣的食品業者,看到地下工廠內遍地發臭的餿水油,竟還能像強冠那樣可以大桶大桶買進充當原料?

  “內銷”或“外銷”當然不是判斷企業品質或表現的唯一判準。但在實務上,外銷産業除必須接受上下游廠商的品管,同時必須通過出口的行政規範;也因此,廠商必須力求精準,才能確保品質銷售無虞。相對而言,僅以島內市場為導向的産業,所需通過的檢驗標準往往低於國際規範,若再加上行政部門有意無意的放水,其産品或服務品質低落即勢所難免。

  回顧臺灣過去20年的發展,資訊及通訊産業之所以一枝獨秀,因為這個部門不斷追求精準與進步,為全球科技廠商源源不斷開發技術與零件,臺灣的工程師每天飛往世界各地,為客戶解決技術問題。亦即,當業者放眼以世界為舞臺時,他們慣於、也樂於接受更高標準的檢驗,亦因此使自己變得更強大、無可取代。然而,當臺灣經濟在這個部分變成了世界的先行者,但整體體質上卻仍有很大一部分在原地踏步,許多産業跟20、30年前沒有兩樣,便形成了鬆散、落後的部門。

  以服務業為例,由於多數企業是以島內市場為主,這一直是臺灣相對落後、沒效率的部門,包括規模不小的金融業亦然。服務業産值雖佔了島內生産毛額的7成,雇用人數佔了就業人口近6成,但由於創新程度不足,服務規模有限,所能吸引的只是低薪、低技術的人才。這點,正是近年臺灣經濟發展無力、青年受困低薪的主要原因。要提升服務業的品質和效率,原應開放市場引入競爭,以期導入更新的經營理念,刺激既有産業的發展。但遺憾的是,近年社會上卻反而有更多聲音要求保護,包括太陽花學運的反全球化訴求,乃至“服貿協議”因此卡關,恐怕都開錯了解方。

  事實上,以同一尺規檢驗,臺灣政治也是屬於內銷、封閉、競爭不足的産業,也淪為“不進步”部門。儘管臺灣有藍綠的競爭,但近年國、民兩黨都已經無力再就臺灣走向提出新的訴求,雙方只能互扯後腿,或清算歷史的舊帳。如此一來,就算民眾還能透過選舉製造政黨輪替,對臺灣的民主而言,其實已失去解決公共議題的能力,遑論提升行政部門的效能。從這次餿水油事件,地方政府與臺當局的茫然無策,已一目了然。

  克服草率主義之路有二,一是開放市場引進更多競爭,一是透過制度設計及行政監督來防範劣行。但如果既拒絕開放,又無法提升監督管理能力,粗疏草率就是必然,社會只能一次次承受不確定的風險。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