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另一種凝視:微文化 微新聞 微知識

2014年09月03日 14:5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8月31日下午劉兆玄在北京首都圖書館所舉辦的大陸版新書《王道劍》發表會的現場。在名作家易中天與野夫這兩位網路大咖的號召下,新書發表會大爆滿,而劉兆玄與易中天的對談內容,立即被放上網路,不斷有人用微信把內容做實時報導,不斷引起討論。

  臺灣《中國時報》3日發表作家楊渡的評論説,劉兆玄新作《王道劍》共有5冊,全都以手稿寫成,插畫也都出自劉兆玄之筆。發佈會場出現這樣一種現象:會場上正熱烈的討論著王道文化、霸道精神、武俠小説、虛構與真實、江湖俠義與廟堂政治之間的關連,會場下卻早己展開另一波討論。有人用微信,把現場討論的內容立即po上網,網上的另一波討論就開始了。有讚有貶,有點評有論爭,有人物評價,有內容討論延伸的爭論,熱鬧得不得了。

  過不久,還有人做了視頻,上了網,那討論就更精彩了。

  這就是現代傳媒的特性。實時,立即傳播、立即回饋、立即爭論。妙的是,這種特性已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習性。過去慣於從大媒體取得消息的認知習慣,現在也有很多來自“自媒體”、“微媒體”。

  今年大陸曾舉辦過一場“微文化”研討會。所謂“微文化”指的是大陸的幾個主要的網路媒體,微博和微信。這兩者都有一個共同點:文字短,不超過150個字,所以只能承載有限的內容。要如何在短短的字數裏達到最大傳播效果,就是一門值得研究的課題。許多微博大腕,有一個共同點:懂得如何吸睛。他們深諳讀者關注的焦點,有時創造議題,有時追蹤議題,而有觀點創新,有時是驚天一爆,把內幕傳出來。

  厲害的部落格,追隨的粉絲有上千萬人,他本身就是一個比某些傳統新聞更厲害的媒體。對網路經營者來説,這樣的寫手,真是可遇不可求的商機,許多商業模式也跟著來了。

  然而,它也有另一種危機。思想的淺短化。21世紀初的網路熱潮中,大陸有各種自主網站的興起,相較之下,現在的微博與微信,卻因文字較短,而難有深沉與深入的討論。再其次,由於文字少,許多觀念只能出之以結論,把思想的過程都省略了,於是一些應有思辨陳述者,只能變成吶喊式的結論與口號。而應有細膩分析的理念,也只能出之以二分,否則很難引起眼球的關注。於是,對立的姿態,變成一種常態;衝突的角度,變成一種習慣;吶喊的聲音,變成一種常音;走在危險邊緣的語言,變成一種必要。

  然而它的閱聽者是驚人的。有時一個消息一經大量轉發,在短時間裏竟可達到千萬上億人。有時一則謠言一旦出現,被轉發到最後,甚至難以平息。更重要的是,它雖是一種由個人撰寫的“自媒體”,但卻是依附於大網路媒體的發言,若有逾越尺度,就會被封鎖,被刪除,或者被消去賬號。當局管制起來,也毫不容情。

  然而也因其為短而缺乏深度的討論,很容易變成情緒的直接反應。一個言論,一種情緒,幾句銳利的語言,最後可能動員起群眾的情緒而上了街頭。可是,上過街頭之後,下一步要如何走,卻無法討論,因為,這已經不是100多字可以講清楚的課題了。

  21世紀的社會運動,彷彿帶著一種特質:它只問今天要去做什麼,卻不知道醒來的第二天,要幹什麼?

  嗯,至於明天醒來要如何,我們看看FB、微信或微博怎麼説,再決定?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